美文网首页教育
“病毒”少年,谁之过

“病毒”少年,谁之过

作者: 万年青_7c89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13:39 被阅读0次

无意间,看到微信群里有条信息:

亲们,星期五下午放学早,不知是哪个初中的一群学生在咱孩子们学校门口招小弟认大哥,如果回来晚的学生被拦住,不认大哥就挨打,这星期五已有学生挨打,上次被别的家长发现后,拍了照片,因离得远没拍清,几个学生跑了,希望亲们每星期五早点接孩子,不要让孩子在校逗留时间长,保护好孩子,教育好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

看完后,思绪万千。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家长朋友的善意提醒,更透露出为人父母者对自己孩子可能的遭遇而焦虑。不言而喻,在感激之余,恐慌会很快在家长群蔓延……

是啊,如何保护好我的孩子,免遭他们的骚扰、伤害?这才是忧虑的重点。

从家长层面,可以早点接;如果孩子走得晚,尽可能就在大门口等待,确保一出校门就把孩子接走。总之,尽可能呵护好孩子,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从孩子层面,放学不滞留,不掉队,不落单,让这群“病毒”般的学生无机可乘;倘若,一不留神遇到了,惹不起咱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逃不掉,好,认栽,虚与委蛇、阳奉阴违,明哲保身才是上策。

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做?报警,似乎小题大做,况且即使发生严重的欺凌事件,都是未成年人,有法律保护着,大事也会化小,何况不算多大的事儿。

说到底,隔离,不短兵相接,实现曲线救国,似乎才是正道。

但,作为教育者,我更多的思考是:这群招小弟的初中孩子,他们曾经也是稚趣可爱的一群萌童,又何以沦落成这群“病毒”般存在?

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32年的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生在上学的年代里智力兴趣很贫乏,所以造成他们在中学毕业后的精神生活的狭窄和内心的空虚,而这些正是青少年当中发生许多不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

这是苏氏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指出在青少年当中发生的不健康现象,主要是智力兴趣贫乏所致。智力兴趣贫乏,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学习生活单一、机械,精神生活狭窄是主因。目前,许多孩子除了死记硬背式的刷题,课余时间主要是在电视机前打发,在手机游戏、电脑游戏里流逝,导致学生丧失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教育家怀特海指出,生命的本质是周期性的,智力的发展也有周期,它遵循着“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阶段。童年期是浪漫阶段,孩子应该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游戏、儿歌、童谣、大海、星空、恐龙、涂鸦……都应该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遗憾的是我们太多的家庭陷入“爱无能”。一方面对孩子呵护备至,物质层面是有求必应,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童年期本应进行的大量浪漫感知活动却被漠视,近乎一片荒芜。

孩子缺乏相知感知活动的结果,是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萎缩乃至脱落,以至于今后可能出现某些认知障碍。至于孩子对有些智力领域毫无兴趣,就不难理解了。比如,阅读的兴趣,相当一部分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低下,甚至不喜欢阅读,这是与童年期缺乏必要的阅读刺激相关的。

在早期的教育环境(主要是家庭教育环境)普遍存在严重缺陷背景下,孩子入学后的课程就显得异常重要。理想的教育就是为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课程,因材施教。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课程需要一线教师来带领孩子们一道穿越,需要教师们带着热爱,带着理想上路。可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考核、评价体制不科学,亟需改进。目前,我们的教育质量主要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只有“分”没有“人”,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大家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发展。当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以变态的方式寻求慰藉,许多“问题”学生横空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对教师的评价,目前多停留在教书层面,而忽略育人层面。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日渐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教学成绩的评价,使题海战术经久不衰。

第二,教师幸福感较低。目前,全社会普遍重视教育而又轻视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糊弄人的口号。教师地位低下,成为弱势群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教师考公务员的,没有公务员考教师的,这足以说明教师职业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仿佛教师是“全能”神;另一方面又低工资低待遇,犹如教师不食人间烟火。社会重视、支持以及人才的支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凭什么能办出优质教育?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学生?

第三,家校合作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应当学校教育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可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将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不作为,甚至胡作为。君不见,有些家长对教师在教育孩子上提出的希望与要求置若罔闻,而对教师不完美的教育行为缺乏应有的理解与接纳,稍不顺心,大吵大闹,寻衅滋事。寒心之余,教师又有多少热情去管教孩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目前的教育,是淘汰教育,是精英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许多孩子在学校没有成就感,得不到关注,缺乏归属感,迷茫时也缺乏方向感。于是,只好用错误的甚至极端的方式,追求优越感与价值感。所以就表现为叛逆、扮酷、欺负弱小、聚众闹事……进去青春期,荷尔蒙加剧了这些不良行为,使其泛滥成灾。

作为终身老师的家长,要保持必要的清醒与洞察,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对待孩子需要持续的关注、持久的耐心以及方向上的引领。

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推卸责任的结果,是自己有吃不完的后悔药!

相关文章

  • “病毒”少年,谁之过

    无意间,看到微信群里有条信息: 亲们,星期五下午放学早,不知是哪个初中的一群学生在咱孩子们学校门口招小弟认大哥,如...

  • 青少年暴力谁之过?

    今日一段少女遭多人殴打、脚踹、扒衣服的视频被传到网上。作为一个教育者每每看到这样的讯息,我的内心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 少年之殇谁之过

    妹妹说起她婆家弟媳的孩子,我觉得对现在孩子的做法真的不能理解 她弟媳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阳阳,今...

  • 谁之过,谁之过

    二月油菜花满山坡 麦地绿油油盼丰收 那是小时候最能看到的场景 现如今却只能在记忆里寻找过去的痕迹 是什么让曾经的绿...

  • 15岁少年跳楼,谁之过?

    今天早晨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太原。万柏林三中一个少年在下午最后一节课因为玩手机被老师收了手机,回家后却跳了楼...

  • 12岁少年弑母,谁之过?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晴 亲子日记(478)王婷爸爸原创 12月2日,湖南益阳沅江市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案件...

  • 打酱油诗二首-口罩

    01 新冠病毒来惹祸, 是非对错谁之过, 世卫组织未承诺, 消费股指齐回落。 小小口罩异常火, 风靡世界抢手货, ...

  • 鏖战

    这也锁,谁之过?

  • 世界不需要战争

    巴以冲突谁之过……

  • 谁之过

    寒假和儿子一起参加了宗彩老师举办的成长训练营。初对宗彩充满好奇是因为宗博士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心理养化课程,那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病毒”少年,谁之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r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