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徵四失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内经》:徵四失论篇第四十五

作者: 岁月莲上写诗 | 来源:发表于2022-08-25 11:24 被阅读0次

    2022.08.26周五 晴 D238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737

    《黄帝内经》徵四失论篇第四十五

        01【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译文】

        黄帝坐在明堂之上,雷公在一旁侍坐。

        黄帝道:夫子所通晓医书以及从事医疗工作,已经很多了,你试谈谈对医疗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会失败。

        雷公道:我遵循医经学习医术,书上说可以得到十全的疗效,但在医疗中有时还是有过失的,请问这应该怎样解释呢?

        黄帝道:你是由于年轻智力不足,还是由于对众人的学说缺乏一以贯之的独立见解呢?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也是医生所遵循应用的。治病之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专一,思想失去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症与内在的病情综合在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和危殆。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02【原文】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之三失也。

        【译文】

        从师学习尚没有毕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治病不辨别病人贫富贵贱的生活特点、居处环境的好坏、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做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03【原文】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译文】

        诊断疾病,不问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失于节制,生活起居超越正常规律,还是由于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断出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率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04 【原文】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译文】

        有一些医生说起话来,夸大到千里之外,却不明白尺寸诊法;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做到比类从容最为宝贵的道理,只知诊察寸口。这种做法,既诊不中五脏之脉,更不知疾病的起因,于是开始埋怨自己的学术不精,继而归罪于老师传授不明。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必为群众所不信任,乱治中偶然治愈疾病,不知是侥幸,反自鸣得意。啊!医道之精微深奥,有谁能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医道之大,可以比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你若不能通晓道之教谕,则所接受之道理,虽很明白,必反成暗晦不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徵四失论篇第四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ut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