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1.6 教育以德育为中心,重点在育人
【原文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孔子希望培养理想的人格:孝、悌、谨慎、信、泛爱、亲任、学文。教育以德育为中心,重点在育人。
道理:
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是爱人: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大众、爱人类的能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经验、实践,就会在生活中恰当地处理事情。
【译文】孔子说:“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的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知识。”
1.7 夫妇、父子、君臣、朋友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认为:君子应当尊重贤者看轻女色。看一个人是不是有学问,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而要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
道理:一个人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从接人待物上着手,,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才能学有所成。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尊重贤者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
1.8完善自我、提升自己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起来,对人们的内外在修养起到了指导作用。
道理:告诉人们怎样完善自我。
重视学习、善于交友,着眼朋友比自己好的地方加以学习。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加以改正。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尊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1.9孝敬父母、敬畏祖先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道理:孝是忠的基础,忠实是孝的延伸。只有人人都孝敬父母、敬畏祖先,社会风气才会日益淳朴厚道。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醇厚了。“
1.10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的对话,表现了孔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与风格。
道理:教会你怎样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孔子所提倡的“温和、恭敬、善良、谦让、简朴”的美德值得人们学习。因为只有仁德待人、宽厚善良、尊重他人、自奉俭朴、先人后己、谦退礼让的人与人交往,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译文】:
子禽问于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呢?“
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吧?”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除了教书重点在育人,尤其是我们小学低年级,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远远比传授一点知识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品质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难改、秉性难移!
当然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习惯已基本养成,就应该重视学习文化知识了。
也许多年以后,你教的什么知识早就忘的差不多了。但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处理不当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有些人对若干年的事耿耿于怀,还有甚者……如果对学生某一方面的习惯或品行进行指导,人家不说受益终生,也会对这个指导者心怀感激!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人生在世有许多事要做,难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更何况一个小孩子呢?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不犯错误的完美孩子几乎不存在!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在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急着批评,要学会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加以改正,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