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电影上映了很久,不止一次被推荐,说值得带孩子去看一看。
终于,在即将要下线的时候,还是赶上了末班车,带着孩子从头到尾整体观看了一遍。
也许,期待过高了,看过后还是有一些落差。但是,也不能说它不好,或者说那个看起来不足够的部分还不至于让要吐槽。整体来说,65分吧。
稍稍沉淀过后,再来回味这部被推捧的电影,以自己有限的认知能力,来观望这部电影的突破与缺憾,姑且是一家之言吧。
首先,这部电影迎合了当下最热门的主题——教育。同时,把教育的攀比和白热化程度,提前了三十年并且放大。其实,在那个年代,关于教育这个领域,远比电影里所展现的要纯净得多。
电影塑造了一个专职爸爸的形象,从孩子入手,把一个独创门派的教育理念,从孩子到老师,从老师到教导主任,再到掌管地方教育的最高长官,看似有些波折,实是畅通无阻。个人认为,在人物观念转化的部分,过渡得有些突兀。似乎,从一开始,都能够看到最后的结果,那些演员,都是在配合最后所呈现的结果。
这是缺憾之一。
孩子的爸爸,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设计了一座桥,塌了。二是半路接管养了一个儿,上天了。当然,为了突出故事的主题,放大主角身为父亲的部分,对于其身为一个设计师的身份,还是显得有些单薄。
既然,电影所要传递的理念,是支持每一个人都能够做自己这一生最喜欢做的事,那么作为设计师的父亲,在自己所执爱的领域里,深入的程度不是很足够。这样就会让其在教育儿子专注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上,理论有些空。
关于教育主题的电影,跟国际大片比起来,中国父亲的形象还是停留在语言上的多一些,也就是常说的讲道理。
作为传递新教育理念的形象设置,依然没有脱离“奉献”型父亲的固有圈圈。
此为遗憾之二。
单身父亲与女教师,故事实在老套,几乎从这位女教师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猜到了结局。
为了情感设置而设置,无法打动人,而且俗。
此为遗憾之三。
其他,身为教育者的格局(教导主任),法制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维护(塌桥案),都显得没有力量,让人从影片中,看不到关于未来的希望。重要的是,这是代表着权威的力量。
、、、
虽然如此,电影的立意,还是可圈可点的。
教育大环境的改变,是近些年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教育资源不平均,教育理念老化、功利,教育者的不纯净,这些比较敏感的细节,敢于触碰。
但是,在这里,重点突出了一个非专业教育者,一位父亲的带领作用和陪伴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爸爸形象里,这似乎在倡导一种新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亲子关系,能够产生真正的链接,是除却血缘之外的另一层生命撼动。
在传统的养和育之外,更加尊重父亲和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责任与义务之外,还有欣赏、接纳和支持。
这是突破家庭之小爱,成就大爱的突破点。
另,对于教育真谛的探索,电影里抛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涉及面极广的一个话题,学习的目的性由根深蒂固的考大学,到了寻求生命旅程的使命,是极大的挑战和质问。
学习学什么,为什么学,有什么用,到学习成绩与学习力的重要性探索,都是对于未来教育变革,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直至,将教育的目标,推向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一部电影的诞生,紧扣时代的脉搏,带着时代的印记。反映当下民众最为关心的生活主题,这也是电影的使命感。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及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