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ove的读书笔记读书
【每月书单】2018年12月 · 我们的沸点不一样

【每月书单】2018年12月 · 我们的沸点不一样

作者: 奔跑中的Rabbit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5:07 被阅读98次

【每月书单】2018年12月 · 我们的沸点不一样

这个月月底,阿摩司·奥兹逝世了。

那天中午我还躺在折叠床上阅读《一样的海》,下午就看到理想国推送了一条奥兹去世的消息。不出所料,这个在我看来十分震惊的消息在我的熟知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涟漪。前几个月v.s.奈保尔去世还是获得了一丢丢的关注,毕竟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兹作为陪跑者,名气也远远不及另一位。看着外面世界的吵吵闹闹,我们的沸点真的不一样。


这个月看的都是《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里采访过的作家的作品。有新出的作品如保罗·奥斯特的《4321》,也有成名作如约翰•欧文《盖普眼中的世界》;有作家生涯中不是那么重要的作品如大江健三郎的《迟到的青年》、纳博科夫的《透明》,也有代表作如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有精彩的短篇小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约翰·厄普代克的《父亲的眼泪》和弗朗索瓦丝·萨冈的《孤独的池塘》,也有用诗歌写就的小说——《一样的海》。

大师的作品都值得被反复阅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I、II、III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为题,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多篇,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多数世界文坛最重要的作家,成为这份文学杂志的招牌,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这系列访谈之所以经典,在于:

1、大咖。每个访谈的作家咖位都很大,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这种传说中的大咖,也有石黑一雄这样的新晋大咖,每个名字都是当代文坛上重量级的名字。

2、有料。这系列访谈横跨半个多世纪。最早1953年的E .M.福斯特,最迟的2008年的石黑一雄和翁贝托·埃科,访谈的主题没有改变——作家的作品和创作——他的读书、写作、生活的细节。单单这些就已经大有教益了。访谈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回答,读完能让你发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那种。

当然,作者访谈搭配作品一起看滋味更佳。

保罗·奥斯特《4321》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美国小说家。代表作《纽约三部曲》等。

那件事改变了我的生活,这点毋庸置疑。在某一时刻男孩还活着,在下一个时刻他便死了;我仅仅离他几英寸远。这是我首次经历偶然的死亡,首次经历事物令人迷惑的不稳定性。你认为你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转瞬间,你脚下的土地开张,你消失了。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保罗·奥斯特

70岁的保罗·奥斯特,肯定不会忘记青年时候的这次偶然事故。2003年接受《巴黎评论》访谈的时候谈到了这次事故,十年后他把这段事故写进了可能是他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里—就是这部《4321》。第二个平行时空的弗格森经历了这场偶然事故。不同的是,被劈中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不知道保罗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不是访谈提到的“令人迷惑的不确定性”。前三个时空的弗格森都死于偶然事故,第四个时空的佛格森作为主线剧情把前面三个时空的剧情写进了他的小说。

读这本书可以按照作者的安排从头读下去,把各个成长时期的阿奇摆在一起进行比较,不过会破坏单个故事阅读的完整体验,常常读到下一章节后搞不清楚前面某个情节是属于哪一个平行世界的。当然也可以把四个故事依次完整读完。这个顺序阅读的体验是最好的,但是会把这本书的魅力打了一个折扣。

这本《4321》我是和约翰·欧文的《盖普眼中的世界》一起阅读的。午休的时候躺折叠床上阅读《4321》,晚上睡觉前读几章《盖普》。阿奇和盖普的人生轨迹是如此接近,喜欢运动(棒球和摔跤)、写作、命中注定的女孩……经常就把四个阿奇当成了盖普1-4号(特别是第四个平行世界),把两本书的背景对换读起来也没有任何毛病。

约翰·欧文《盖普眼中的世界》

约翰·欧文(John Irving,1942-), 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苹果酒屋法则》等。

在我的书里,维也纳要比真正的维也纳更有维也纳风情;圣克劳兹要比缅因州更有缅因州风情。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约翰·欧文

约翰·欧文说了,他是老派作家。所以《盖普眼中的世界》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现代小说的叙事风格,直接按时间顺序,把事情交代的明明白白,甚至结尾每一个人的归宿都写得清清楚楚。

前面《4321》有提到了这本《盖普》。但是如果只要盖普,这本书就会失色太多。这本书最令人欣喜的角色是盖普的母亲珍妮,最好看的段落是盖普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葛利尔帕泽寄宿舍》。

关于珍妮,是珍妮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口气想把这本书读完。珍妮的一生都在做她觉得正确的事情。当护士,独自生下盖普并抚养长大,去欧洲,写自传,为女权发声等等。《盖普》被当作女权主义小说也是因为珍妮实在太出彩了。

《葛利尔帕泽寄宿舍》这篇短篇小说我觉得比整本书都来的好看。约翰·欧文在访谈里说道《葛利尔帕泽寄宿舍》是他唯一发表过的短篇小说,作者在读书会上都会被要求朗读这篇文章。《葛利尔帕泽寄宿舍》在小说里紧紧被当做了盖普的习作。(这篇短篇完全可以秒杀《4321》四号时空的弗格森的那两只鞋子的故事)

读客再版的这本《盖普眼中的世界》采用了新的译本,翻译质量不如老版盖普。

托妮•莫里森《宠儿》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至今),美国黑人女作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宠儿》等。

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宠儿》中的那个行为——弑婴的那个事件——立刻让人知晓,但是要推迟,看不见。我想要把围绕那个行为的所有信息和结果都告诉读者,同时避免让我自己或读者被那种暴力所吞噬……我觉得那个行为不仅必须是潜在的,而且必须是轻描淡写的,因为如果语言要和那种暴力去竞争的话,那它就会使猥亵或色情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托妮•莫里森

托妮·莫里森,有着重要的三个标签“女作家”“黑人”“诺贝尔文学奖”。在没接触过她的作品之前,还有一丝丝关于政治正确的疑问,直至读完《宠儿》,我才相信她是实至名归的。

诚如访谈所诉,《宠儿》不需要担心被剧透的。剧情也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女黑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愿看到孩子又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但是《宠儿》是一本无法被复述的书。非线性的叙述,不断转换叙述视角,把18年前的这段悲剧赤裸裸、血淋淋、毫无掩饰的展示出来。晦涩的文字底下感情迸发之强烈,苦痛之深刻,读完还久久不能释怀。

我读的是96年出版的文学出版社版本的《宠儿》,翻译很差。微信阅读上看了海南出版社13年出版的版本,译者相同,只是改了一些明显的错误,翻译的也不好。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 美国犹太作家,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等。

他的一个规则是:事实永远不会变得过时或陈旧,但议论总是会变得过时或陈旧。当一个作家视图做出过多的解释、进行心理分析时,那么,他创作伊始,就已经过时了。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I.B.辛格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以意第绪语写作有关,I.B.辛格的这些短篇作品并不容易读懂。或许要有一定的犹太信仰基础才能明白他故事的含义吧。

第一篇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很棒。可能我水平不够,其他故事比较难get作者的意图。

大江健三郎《迟到的青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个人的体验》。

我在作品中一直想要理解过去:那场战争、民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大江健三郎

《迟到的青年》是大江健三郎一本没那么受关注的作品。上半部分讲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从小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我”天皇信仰破灭。下半部发生在十年后,没有信仰的国民,左翼学生的荒唐,“我”为了世俗的成功抛弃了所有的自尊和原则。

伟大的作品是不分时代的。把这个故事的背景换成十年浩劫和改革开放初的中国也毫无违和感。

这本书一本很“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的小说。大江健三郎的书多多少少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这本也是。信仰的破灭,内心对道德的拷问,我觉得都是在致敬《卡拉马佐夫兄弟》。

阿摩司·奥兹《一样的海》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12),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代表作《爱与黑暗的故事》。

《巴黎评论》:你还年轻,还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你想到过死亡吗?

奥兹:……如果不想到死亡,我就不会充满陶醉地享受人生的乐趣。我想到过死亡,但是我更多地想到死者。想到死者便是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我宁愿死亡再过五十年才来。我热爱生活,极其享受生活,但是一部分享受则是,我的生活由死者和生者共同构成。如果死亡今夜来临,它则会发现我愤怒而不情愿,但并非没有准备。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阿摩司·奥兹(1996)

在我阅读完这段访谈的几个小时后,我收到了奥兹去世的消息。我开始相信神秘的力量。访谈发生在96年,死亡没有按照奥兹的意愿,提早了28年到来。从《费玛》到《爱与黑暗的故事》,从《朋友之间》到《乡村生活图景》,还有这本《一样的海》以及其他所有作品,奥兹无一不用放大镜细致观察着时间流逝的裂缝,然后用他的母语表达出来。这就是奥兹迷人的地方。

《巴黎评论》有一篇访谈上有说,翻译是会破坏文字的完整性的,尤其是诗歌和笑话。这本《一样的海》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翻译成中文后诗歌的音节美感破坏殆尽,还好作为小说的几大要素仍然能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故事是完整的,诗歌体现的意境还是很美的。

虽然我觉得这本书翻译不好,不过我也知道这是我要求太高了。同样你也很难奢求外国人把《长恨歌》翻译的和中文一样完美无缺。

约翰·厄普代克《父亲的眼泪》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国作家。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等。

中产阶级的家庭冲突,性与死对于会思考的动物的神秘性,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不期而遇的快感和回报,作为一众进化形式的衰败——这些都是我的主题。我试着在叙述的形式中达到一种客观性。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约翰·厄普代克(1968)

用约翰·厄普代克在三十年前的访谈里的这句话用来概括三十年后写就的这本小说集《父亲的眼泪》,竟然再合适不过——兔子老了,兔子一直都在。

老年人回忆里的青春、感情、成长,等等,当然还有更深的思考,都写进了这本小说集里。我不是很喜欢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代表作,但是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很感动。

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8个短篇,在【短经典】系列里算是篇幅比较长的了。每一个短篇都十分精彩。我尤其喜欢主打短篇小说《父亲的眼泪》——“那种父亲,我不太了解。我的父亲,虽然不乏谋生技能,在人生舞台上却总是扮演失败者的角色”。

弗朗索瓦丝·萨冈《孤独的池塘》

弗朗索瓦兹·萨冈(Francoise Sagan,1935-2004),法国著名的才女作家。代表作《你好,忧愁》。

当她站在客厅里对她母亲说:‘再见,妈妈。我上班去了,我会准时回来的。’我们几乎将她想象成一个正匆匆忙忙赶去索邦大学上课的女大学生。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弗朗索瓦丝·萨冈(1956)

萨冈年少成名,20岁不到就已经写了可以列入经典文学的《你好,忧愁》。《巴黎评论》访谈的时候萨冈21岁,这不正是一个匆匆忙忙赶去学校上课的女大学生的年龄么。《孤独的池塘》出版于萨冈40岁,其实我看到的文字仿佛还是《你好,忧愁》的文字。这对一个女作家来说不知道是不是幸事。

《孤独的池塘》《父亲的眼泪》这两本书我是交替看完的,我更欣赏后者。萨冈的这部短篇小说集不能不说好看,但那种敏感轻盈的笔触更适合更年轻的阅读群体阅读。这本小说集原版的名字用的是第一篇小说的名字《丝绸般的眼睛》,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纳博科夫《透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 1977),俄裔美籍作家,代表作《洛丽塔》。

没人能决定我到底是一个中年美国作家,还是一个老俄国作家——还是一个没有年纪的国际怪胎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纳博科夫的访谈很有趣。其他作家在访谈里会说喜欢的作家,纳博科夫却是大谈他不喜欢的作家:比如“福克纳、加缪毫无意义”,还有这次访谈没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访谈里说纳博科夫正在写一部探索时间的奥秘与歧义的长篇小说。在问到作品里只能选一部被人记住时选择哪部,纳博科夫回答是正在写的这本。查了下纳博科夫的作品年表,这部作品应该就是出版于1969年的《Ada or Ardor: A Family Chronicle》,中文译为《爱达或爱欲》,确是巅峰之作。——可惜手头上没有,于是选择了《爱达或爱欲》下一部作品,出版于1972年的《Transparent Things》——中文译名《透明》。

《透明》在纳博科夫创作生涯中算是晚期作品,是倒是第二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是《看,那些小丑!》)。薄薄130页纸,极难阅读。第一遍阅读完连情节都没有搞清楚,读完第二遍才马马虎虎进入到作者的描述世界。

之所以难,首先这是一部纳博科夫个人风格十分强烈的作品,实验性质的叙述风格很难让人容易接受;其次,翻译需要背锅,纳博科夫的作品翻译难度很大,但也不是翻译成“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理由。有几段不知所云的文字,我在网上找出英文原文才恍然大悟。

这也是国内翻译外国文学的一个通病:一个作者的主要作品翻译质量上佳(比如《洛丽塔》),其他作品则草草翻译了事。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月书单】2018年12月 · 我们的沸点不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yz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