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色就是如菖蒲的紫色花一般略带红色的紫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10377/6ef71df63754ba13.png)
菖蒲色也是很古老的色名,但它在古代并不是染色的色名,而是作为袭色名(即通过衣服叠加出来的颜色),它通常以【表青,里红或红梅】来表示,这种穿法通常是在夏天。
到了江户时代之后,菖蒲色才被单独作为一种染色的色名。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菖蒲并非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那种菖蒲。中世的日本将这种菖蒲读作「あやめ」,其实它是鸢尾的一种,可以是溪荪,也可以是马蔺。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日本叫做花菖蒲的花,而中国人将这种花菖蒲叫做玉蝉花,它同样也是鸢尾的一种。
所以,总结下来:菖蒲色在古代并非一种单独的色名,而是通过内外衣服的叠穿造成的一种袭色名。到了江户时代之后,才演变成单独的色名。且这种菖蒲是一种鸢尾,并非中国人所认为的菖蒲。
对于平安时期以前古代的日本人来说,菖蒲这两个字,通常和中国人一样,指的是天南星科的菖蒲。这种菖蒲没有好看的花,有的只是一年四季青碧修长的叶片。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这种并不艳丽的植物是耐苦寒,安淡泊的,也是文人精神的象征。所以有“园无石不秀,室无蒲不雅”的说法。
而在古代日本,人们则有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这也是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流行的习俗。
《枕草子》中在【节日】一节中就提到了这一点:
节日是没有能够及五月节的了。这一天里,菖蒲和艾的香气,和在一块儿,是很有意思的。
节日的供膳进上之后,年轻的女官们都插了菖蒲的梳子,竖着“避忌”的牌子,种种的装饰,穿了唐衣和罩衣,将菖蒲的很长的根,和好玩的别的花枝,用浓色的丝线编成的辫束在一起。
紫色纸包了楝花,青色纸包了菖蒲的叶子,卷得很细的捆了,再用白纸当作菖蒲的白根似的,一同捆好了,是很有意思的。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书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
可以看出,在端午节这一天,菖蒲担当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古代和歌中也常常出现菖蒲的身影,例如《源氏物语》中,兵部卿亲王派人写给玉鬘的信中就是一首和歌,且将此信系在一个菖蒲根上:
菖蒲逢午节,隐没在溪滨。寂寞无人采,根端放泣声。
而玉鬘回信则写道:
菖根溪底泣,深浅未分明。一旦离泥出,原来不甚深。
花散里夫人与源氏的对歌中,也出现了菖蒲:
我似菖蒲草,稚驹不要尝。
欣逢佳节日,出谷见阳光。”
——花散里
“君似菖蒲草,我身是水菰。
溪边常并茂,永不别菖蒲。
——源氏
其中花散里夫人的这首和歌来自于古代和歌《后撰集》“菖蒲香美人皆采,怪哉稚驹不要尝。”。花散里以此菖蒲自比。
而至于鸢尾科的菖蒲(即菖蒲色中的菖蒲),在古歌中并不得见。所见的多是俳句,以花菖蒲为名,用以和真正的菖蒲相区分。
花あやめ一夜にかれし求馬哉
——芭蕉 「蕉翁句集」
花菖蒲
一夜枯萎
求马啊
五月四日,松尾芭蕉见到了大阪歌舞伎的花形(也就是年轻的歌舞伎演员,通常长辈是老一辈的歌舞伎演员)吉冈求马,第二天,求马就亡故了。故作此俳句以悼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