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16866/e9a279d877738271.jpeg)
上图是我的故乡,在以前叫蛮夷之地--福建戴去山脉蓬莱山下的尤溪处下的一个小镇。
这里曾是个“看山看石头,出门吃竹头"的贫脊之地。到现在也一直是把福建穷帽子戴在头上的。所以大多同西北一样,年青人均去外地打工,家乡多是留守老人及娃儿。
但这几年,家乡变化却实很大,我感到赞叹,但隐隐又让我叹息。可能我骨子里是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儿情节的原因吧。
变化之一最明显的便是房子。五年前很多江南民居里黑瓦白墙均变成红砖平顶房。但在一些小山村,木头房就几个老人在里头住着。比如我的父母祖奶。我奶奶说还是木屋里暖和,砖房里冰凉凉的。
木房同红砖房相交错,却特别怪异的景色。
初四我去了西滨,经涌口村,发现这个村同别个村不一,居然用红砖弄成的当年的青砖白墙,也不是其它村里的一排排一字儿排开的建筑。居然还是延用以前错落风格建房,同以前无二。变化美丽的江南水乡山水画。
我想即然有这么好的试范点,为何其它沿河小村不效之,让其它小村成了个四不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16866/9eb835b7e8aff4f0.jpeg)
但我们小镇,开房产的却是村干部开头,当房地产商的。一个本房伯伯,只是我们那个小区里的干部,现在做了房产呢!
这房子大多是镇上的,很多乡里面的人全部都买在镇上,或者是县里面。大多人是因为孩子读书或者是为了孩子娶亲,而特意买房子的。农村的老房子也才建五年左右。大多人平时还是住在农村的老房子,倒是过年的时候全部都往城里面蹦了,因为孩子都在城里。
现是每家每户现在也要像城里一样,每个月都要去按揭房子款。总体感觉是生活水平在下降。
比之房子,还有就是路建。随着福建公路建设,这几年公路却实变化大,以前我来泉州,每每吐成一滩泥。这几年,有了206省道后,我们省了3个小时。去年又开通了厦沙高速,两小时路,我再也很少吐过。以前的土路成了水泥路,以前的弯路变直。遇山开洞设桥,占了大半。今年我们回泉州,居然走老路(为带一个朋友),发现又回到当年的山路十八弯的时代去了。
初三去二姐家,二姐夫居然谈到,国道不建了,因资金跟不上。本来国道有经二姐夫的房子及很多果园。所以二姐夫一直不修房,也不管果园,直等国道占地补贴。我想同二姐夫一样的人大多存在。
有路就有车,我坐在家门口,同女儿聊着,门口常有车辆过,过年车辆不一样,有放在大喇叭的红色车,但绝非豪车。呼啸而过。我千叮万嘱,让女儿看到车车不过过对面公园玩,要左看又看,没车车再跑过去。但总有不停的车辆飞奔而过。过五分钟又飞奔而来。因为小城也就五分钟车程的街道。
外地回来的车更多。福建地区各地均有,但也看到安微北京的,现不要过路费,所以有这些外省的车吧。
一二十万的车本地也已很多了。我家小姑子,在镇上开着个剪发店,居然买了个红色比亚迪小车,开车一般从家里到店里五分钟,或晚上开到城关里溜一圈,来回一个小时。其它用处却是没见过。
小叔子也弄了个农用车,运些猪肉(小叔杀猪的)。居然也买个小车,大意是面子上过不去。
从前五年,路开好后,我发现我们那地儿,成了沿海地区的加工厂,很多小厂办起来了。当然,办厂者以前是当地原乡镇里的领导的。现在不同,原在厂里当技工的,或是高中后留乡的,当兵的,还有就是卖猪肉的,都开起厂来了。
原本,我们那个小县是全国革基布之乡。现在大大小小厂有百来家,我们那个小镇也有好几十家吧。以前也开过木头厂,陶瓷厂的,好象有倒掉的。
这几年因经济不好,停了一些,去年又有起来了,听说做的还不错。
大姐现在她小叔家里的厂子里作纺织工,她小叔是厂里的技工。
今年朋友家的哥哥,不杀猪了,办竹厂了。当然以前龙头的纸厂早关几年了,而水泥厂还按规定厂量开着工。这却实是好的方面。这一代新秀起来了。我曾对老公说,速回乡,老公说没门道。我想其实家乡也是机会到处,只是我们没那魄力回乡罢了。
但从我妈妈口中来说的话,很多人还是欠债蛮多的,大多都是投资那些家乡的企业没回来的。看来这种企业危机在小镇上波及的也是蛮大的。这年头,做投资实业的还是很危险的,血本无归的占大多。
但小镇的六合彩,堵风却甚的很。老到90阿爷,小到10来岁,都去放六合彩。
我家楼下有个小堵房,年前公安把人堵在房里,每人口袋的钱都收了,我80来岁大公伯,他儿媳把8000元放在他口袋内,也被收了。
现在堵桌都弄到店门口,有人来抓,直接人一散跑开。我婆婆初四时随口说,我前年借了3000给XX,居然不还。而借谁200元,还给40元利息。我公公腰坏了,也还是天天在牌桌上。
我回家,有人问我,你如何不去放利,我说我没那个钱啊。阿婆说不要多,一百两百都可以,有利息的。
但我婆婆那3000元找谁拿呢?
小镇上是个这样的,一般没人种地,天天打牌过日子,我公婆现在均是牌为生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16866/44a791ded486f580.jpeg)
但再五里地我娘家梧园村,青年不在村里,老辈人却还是务农的。做着工,种着田。我爸完全还是对土地一往情深。现在各地没人种地,我爸就拿来种,自已分的地也不肯荒了,就越种越多。60来岁了,初二就在地里,我妈就在那里骂,别人的地,也当自个的种,天天弄地那样精细。
我问爸今年种多少,爸说自家地里,平田给弄成砖厂了,现在多是山地。现在山地还有五六升,我说就好,没想到又提到伯叔家里地都是老爸种,合计有十来升(种子量),妈在那里骂,老了还种这么多,还不是几个姐妹来帮啊?我大姐也年年骂,年年帮种,至少双抢是要帮的。我几年没下个地,现在身体不行,自个女儿都带不了,更没说下地,我又常年在外,更别说帮了。有一年我说爸不要种了,爸就骂,你们谁有养我啊?弄得我一声也不能吭。其实现在种田不是为了养谁,现在谁吃不饱,我想来想去,父亲还是爱的这份土地的。我从来没见过父亲对地的感情,以前那山地里的水田,一水块凹进去,都要弄上田埂,种上个10来颗的稻子的。而父亲还是挑粪上山的繁重农活,在我们这里,水田里的农活之繁重是北方旱地的数倍。“双抢”一直是我小时候的噩梦。我不知60多岁的父母在我们这些小孩不在时,如何把那比以前更多的田做上的。
我问母亲现在为什么种田这么简单?
她跟我说现在种田呢,只要把秧插下去。她都不用帮忙了,都是爸爸来弄。
说现在种田很简单。种下去的苗,根本就没有那个稻草之类的。只要爸爸去洒一下除草剂。一季水稻父亲喷一次药也就可以了。然后只要等着收割帮忙一下就行。做不了,就是去请机器做就行了。
所以父亲对于种田来说的话,他觉得现在是比较划算的。
母亲年前对我说,不要买东东给她,她现在天天去做工的,我说做什么?母亲说,有人开车来,带我们这些人去,弄桔子啊,什么的?一天也可以挣上百来元的。全村现在老妇都去的。还有我奶奶84岁了,初五我请客时,居然已在对面山上采茶了,母亲在桌上说,今天奶奶挣了22元呢?
还有一项,关于人口。现在车里面人人都二胎,三胎都有了。我41岁的远房堂姐,今年抱了个女儿。说她那百来户人口的里,居然去年抱了7个女儿。这些人大多是放开二胎,自己生不了的。至于合法不合法,当地人是没这个思想的。
母亲说村里面很多小伙子都娶不到老婆,跟我在那边算着有十来个。现在娶一个老婆,至少财礼二十万的。村里面有30岁的小伙子,也不会被别人说了,反正在那边放荡着,大家也认为是正常的。现在真的娶老婆的成本确实是高。现在基本上每家或亲戚都有孩子要娶老婆了,也不会去说别人了。
倒是说政府里面有奖励一些百岁老人。我奶奶现在九十岁了,说一个月可以领百来块钱。我妈跟我叨着说村里面有六个人是啊上了90岁,其中有一个是100岁了。我也是挺惊讶的。我说在村里水土好,现在都要开发成旅游区了。长寿之乡这个噱头还是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