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加荐书,草根在行动老韩书简书伯乐文集
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05:千古一帝(首发微信公众号:浩哥爱读书)

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05:千古一帝(首发微信公众号:浩哥爱读书)

作者: 浩哥爱读书8102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22:41 被阅读2次

秦始皇,和我们日常所认为的残暴之君,差异很大。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来撰写秦始皇,毋庸置疑,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称呼为皇帝之人,列为本纪,无可厚非。

书中记载,秦始皇的出生和身世之谜,估计也是千古疑团。

童年在赵国质子生涯,对性格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列为一国之君后,刚开始也是听命于吕不韦等相和大臣(在历史上,相与大臣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相”者,位高权重也,多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稍有异心,还是很容易就可以取而代之的;大臣,更多的就是辅助者,一个国家治理环境中的小节点,重要但不致命)。

当时的秦国,确实网络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很多是在他国郁郁不得志之辈,在秦国的统治阶层,却能够知人善任。结果就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不管目的是什么,都在努力的为秦国的强大而进取,武将攻城略地,文臣安邦治国,妥妥的,和谐团队。不得不佩服,用人是个大学问(再替西楚霸王惋惜两句,后来刘邦帐下多少,先后在霸王麾下效力过呀)。

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过既得利益者与外来和尚的争斗,法家大师,李斯先生,妙手写就一篇文章《谏逐客书》,秦王果然非比常人,思前想后,同意所奏,对李斯也是升官许愿,君臣合力,共谋锦绣前程,可惜,李斯识人之术并未到家,方才导致最后的悲剧。(请君入瓮之最早原型乎?)

对内,君臣思想高度统一,何尝不是嬴政个人能力的充分体现呢?

对外,胡萝卜和大棒同时发力,一点点蚕食掉其他六国,形成大一统的局面,这些是否也有最高统治者的极大功劳呢?

接下来的各项措施,方才显出来,千古一帝的手段:统一度量衡,取消宗室分封、设立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不一而论,逐一叙述两句。

统一度量衡,简而言之,就是将经济大权收归中央,这个相当厉害,后续的很多政策,都是基于此,细细体会。

取消宗室分封,在秦朝,宗室之间的争斗,没有那么的凶残,当然,具体的效果不好说,毕竟秦朝,二世而亡,颇为可惜。(扶苏和胡亥,更多的是相的思量和斟酌,在这时候,一国之君(含储君)竟然成为了棋子,可看出相权利之大)

郡县制,官员的任命,不再是终身制,单纯从这一点来说,对全国的优秀人才是件好事,可以聚天下之智力而用之,考核制度较为先进,调任,更是完美解决了一些培养自有力量的弊端。

车同轨,保障人财物的快速调配、归集、使用,特别是运输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成本是长期处于低水平,效益就会很高。

书同文,把信息的传递放在相同的平台上,有方言可以,谈事情,都是有官方语言的,降低了沟通成本,绝对是好事。

行同伦,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更是将中华民族大大的整合在一起,意识和思想方面的趋同,避免了内耗。从客观上,对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一种呼应,后期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题材的繁荣更是一种助力。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非常喜欢到处游荡,瞎猜测一下(后面说的纯属个人胡乱猜测,半点也当不得真的)。

小时候的经历,应该是造成秦始皇性格里具有多疑的成因,后来家庭的变故,更是让其对信任有了重新的感知。自卑的人,更容易走向自大的极端,在给自己定皇帝名字的时候,便是充分的体现。

后来的游荡,估计是在寻找不为人知的秘密。“亡秦者胡”,更可能是一种为出巡所找的理由,毕竟蒙恬将军的30万大军,打的当时所谓之胡人——匈奴,跑都跑不及,以至于多少年之内,一步不敢踏过来。就算草原上,敢于“鸣镝弑父”的冒顿,一位把汉高祖刘邦困得极其狼狈的英雄人物,也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方才对中原有了新的觊觎(当然,从时间节点上来说,也有点不吻合,呵呵)。

后期,到处寻仙山、找灵药,追求长生不老,难道仅仅是为了延续生命吗?焚书坑儒,真的就是如表面显示的那么简单吗?

我怎么觉得,秦始皇的这些举动,一直都在掩饰,难道他真的是外星来客?一直在寻找的,莫非是返回的飞船?

哈哈哈哈,如果有时间的话,接着写下去的话,应该是一位脑洞大开的编剧或奇思妙想的导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05:千古一帝(首发微信公众号:浩哥爱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bv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