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绘画艺术之家中国传统文化
当诗意成为“刚需”,文心和匠意完美结合

当诗意成为“刚需”,文心和匠意完美结合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22:49 被阅读0次

    南宋 郑思肖 《墨兰图》 纸本水墨

    “诗意”是多样的,绘画的“诗意”也是多元的。

    它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生命历程所获得的感悟与思考,实质上是创作者的文化修为与德行的再现,如《论语》中所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艺术创作既要求艺术家有高超的绘画技法,更要求他们用自己内在的修养为绘画注入灵魂。

    宋徽宗主持的宣和画院及其所开设的“画学”,即是将对画工文化修养的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斜枝月季花”,“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的故事,反映出宋代绘画对“格物致知”这一理念的顶级诠释。与此同时,画院考试“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文学命题,则反映出当时的绘画对巧思妙意和诗意表达的追求。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在宋代,“诗意”成为一种“刚需”,“文心”和“匠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以宋代工笔画为例。宋徽宗的御题画《芙蓉锦鸡图》用芙蓉与菊花交代时令,以“折枝”的方式衬托体量较小的锦鸡,画面显得更为丰富,也更容易深入雕琢,从而有益于融入画家的感情,借物言志抒发内心的志趣。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画面右上方有诗一首: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前两句交代时令与画面,后两句脱离了再现情节的画面,转向对“志””的表达。

    “全五德”句是说儒家所倡五德“文、武、勇、仁、信”已兼备,因而可以“安逸”得比“凫鹥”还逍遥自在。

    可以说,此处“诗意”既是美感和境界,又是艺术家的内心之志。

    又如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画面中“S”形生长的腊梅从右下角伸出,左旁别出一条短枝,托起画面的两个小生命。

    北宋 赵佶 《蜡梅山禽图》

    左下亦有小诗一首: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画家以其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两只白头的山雀,

    使人又不禁联想到“白头同所归”的古语。

    结合画中诗句,观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画者不渝的丹青之志,再看工笔画对与诗意紧密相连的故事、景物的细致再现,美感之境也由此而生,传递着画者对美不灭的穷思。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由此可见,这种“画意”与“诗意”的相辅相成,以及对美感和境界的追求,是艺术家客观生活的真实再现和他理想境界的完满表现,是真实与理想在高度融合,是“匠意”与“文心”的碰撞。

    北宋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画面的美感与意境需要“诗意”来统筹,个人理想的传达和情感的流露都可在“诗意”的多元风格和面貌中找到依托。当代画家若能在创作中注入更多的“诗意”,对自我艺术的发展和整体艺术系统的延续,都有极大的益处。

    节选自张猛《工笔画的诗意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诗意成为“刚需”,文心和匠意完美结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xf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