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小白 2019-4-7
之前写过一篇《十三邀》采访李诞的文章,李诞曾无数次地对许知远说,人首先是社会中的人,人是为别人活着的。我曾经无比膜拜这个观点,因为它把我从自伤的情绪中拉出来,回到一个积极主义的状态中。
而今迈步从头越,对它却不置可否,也许时间在推移,人也在成长变化之中。现在的我已不是那时的我,当我开始关注自己,这是一种很愉悦的状态。
每天从清醒开始,就要安排好这一日的行程,是掐着时间点在过日子。许多的时间都在为了让别人开心,而自己要做到一定的程度。而关注自己,就从某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快乐了,我要去做快乐的事情,来愉悦自己。
看一本书,写一段字,这件事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但是如果它是我喜欢的,我想做的,那就是快乐的,明白了吗?这是一种主动寻求向上的状态。
而不再是以前,我不能再像现在这样下去了,被迫无路可走,必须冲着血光,杀出一条绝境。这是一种被动的改变。
我是如何发生这样的改变的?就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时间,有些人说,拜托,你有自由的时间,可我们没有,怎么办?不怎么办,自己去创造。
这个阶段下,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个需要早起去幼儿园,然后傍晚接园回家;另一个需要每天定时出门吸收阳光,还要一日三餐营养丰富;而且我的爸爸由于不慎把自己的胳膊扭伤,打了石膏,正好是右手,所以基本上吃喝不能自理;我还有一只漂亮的狗狗,需要出门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为什么还可以创造时间出来?挤。没错,很熟悉的词,小学课文里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基本上,上午只要孩子醒了,我是没有整块时间的,但是我有很多的碎片时间,我可以补上之前落下的视频。
我可以一边择菜,一边听电视剧,听到精彩部分,停下手中的活,把它截取下来。
我还可以在大家都吃好饭,坐在沙发上休息的时间,把内容存在文档里。
下午,大家睡觉的时间就是我整块的学习时间,学习之前老师讲过的课程,学习优秀的文章是如何拆分素材,以及精准得出想要的结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后来,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输入,查缺补漏,需要补的课特别多,怎样分配?一口是绝不可能吃成胖子的,所以厚书读薄,是一件长时间的功课。而拆分文章,却是上洗手间,等水开,等下课等等这些小时间都可以做到的。
看过一个大号写的文章说,时间颗粒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成功的人总把自己的时间划分的特别细,也就是时间颗粒度很细。
知道时间颗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正自己的作息习惯,我看到有些人整天凌晨睡觉,下午起床,这是违反正常的生物钟规律的,我之前研究自己的生物钟,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在11点左右睡觉,通常早上在闹铃没响之前,我就会醒,而且那一天的做事效率,以及个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情绪,都会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情况。
如果我超过12点,甚至一点钟、两点钟再睡觉的话,不仅入睡困难,而且早上闹钟响三遍以上才能醒,而且容易暴怒,情绪不可控,如果压制不住,就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所以,细化自己的时间,让时间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跟在时间后面哀叹,它是一把杀猪刀,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偷着乐。你要抓住它,利用它,充实自己。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改变的,因为我无法用上帝的视角来看自己,但是我每天都有一个目标,就是不管多晚,一定日更一篇,至少1000字。
因为我相信10000小时定律,它能让新手变大师,我也相信坚持的力量,能锻造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