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成家时,大街小巷里面的孩子,眼睛里是基本看不到的。有了自己的孩子,再出门,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孩子。和人聊天,都是孩子的家长,说着说着就说到孩子身上去了。所有的话题,说的都是一件事:怎么养孩子。
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怎么养孩子,真是难以说得清明。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里面有一个家庭培养孩子学琴的故事,边看边想,我不要这样养孩子。
孩子的世界里面只有一把琴的空间。即使是吃饭的间隙,也要听音练耳,那些家常菜,便是妈妈再用心烹制,孩子能嚼出多少滋味?长年累月如此,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盼她有一个好的人生,但不可以拔苗助长、杀鸡取卵。孩子的生活里只有练琴一件事,其他的事情都归妈妈打理,但弹琴终归不能是一个人一生的全部,当孩子偶尔离开琴,会不会在人生的各样路口茫然失措?只留华山一条路。在这样的培养里,家长背负的内容太沉重,所有这些沉重日复一日地堆积,最后都会成为孩子的背负。她可能背负得起?纵使她能背负起来,是不是就能够弥补旧日全家的失去?
倘或培养充满了功利,孩子的成长会免不掉埋伏下隐患。
但如今,还有几家的家长敢说对自家孩子的培养没些功利想法呢?
要说区别,可能也只是在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之间吧。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全体都站在了功利的起跑线上。
当我们无视或者轻视孩子爱玩的天性时,当我们为了孩子在学习上不听话屡次发火时,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剥夺孩子的自由时,当我们对孩子的慢失掉耐心迫不及待地帮孩子成长时,我们就是功利的家长。
生命本来是慢慢成长的,每一寸光荫都值得好好呵护。但今天的家长们越来越向未来看,急急忙忙地把孩子的现在交付出去,似乎此时交付得越彻底,彼时变现的利润便越大。我们让孩子现在就活在了以后的状态中,提前衰老。然后我们为此沾沾自喜,这不是犯傻么?
家长们在任何一地相遇,对于怎样养孩子的交流,绝大部分内容也不外乎是如何更好地让功利培养法行之有效罢了。我们都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但有几位家长愿意过一个与自己孩子大致无二的童年呢?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孩子的童年一定比家长的童年生活优裕,但我们为什么宁可缺吃少喝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童年与现在孩子的童年做个置换呢?
我们的童年才是属于孩子的童年。
心里明明知道。却仍然坚持对孩子的功利性地培养。
我们爱孩子,可是爱的太过狭窄。
(2014年6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