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边城》

作者: PINKrtBoy | 来源:发表于2015-03-15 18:48 被阅读687次

  沈从文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时,还是在语文书上看到他的《箱子岩》。自己读过一遍后,对先生描写风土人情的手法很是佩服。本想在语文课上与老师探讨一番,可惜,由于应试教育的课标要求,这篇文章的课程竟被阉割了。

  读《边城》,纯属偶然。

  那日在图书馆还了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在欧洲文学与近代文学处闲逛。一时想不起要借什么。走到图书馆馆藏查询处,查了《地粮》,没有。换个译名《人间食粮》,还是没有。正当我惺惺的起身时,看到了一位正在办理借阅手续的同学,放在最上面的便是《边城》。不久前同桌曾在班上阅《围城》一书,书身至少比这厚了几倍。自以为《围城》、《边城》、《幻城》这几城都应很厚才是。看到那么薄的书身,阅读的欲望着实被勾了起来。

  序言中,沈老先生笔锋犀利,但此犀利非鲁迅先生咄咄逼人、句句要害的犀利。一句“我的这本书不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仿佛在不知不觉上文中的那些所谓“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也写进了这“大多数人”中,评说的有理有据。我想,我若是那些“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看了这些,必定要为自己羞臊起来。他说”农民的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而在边城中,则将农民压抑的灵魂释放,重现了原来的质朴、勤劳、正直、和平。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诠释的淋漓尽致。

  以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写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有人说“是以抒情诗的笔触写出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而翠翠的爱情悲剧,则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在小说中中,老船夫和翠翠的生活为为描写的重点。在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湘西地方的特色。被威风吹起波澜的水面上,一个老船夫拿着烟袋,旁边的漂亮孙女在轻轻的哼着歌,歌声随着船夫吹出的烟气慢慢融进这空气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

  小说结局船夫的孙女翠翠与二老并没能结合处美好的爱情,让这本小说在故事上成了一个爱情悲剧。在逛文学论坛时看到一个读者发出唏嘘:”要是结局圆满点就好了。"可是,结局如果圆满的话,真的就更好吗?古今中外多少爱情悲剧,写成了传世名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数不胜数。

  《红楼梦》,因为家庭背景,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性。而《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悲剧,虽然不及《红楼梦》来的那么宿命,但也有其合理性。翠翠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懵懂少女,与我们相同,她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面对大老和二老的求爱,她不知道应该作出什么表达与回应,在船夫的一再询问下,终究也还是没有给出回答。大老和二老兄弟情深,谁都不愿意让对方不悦,但是也都不愿意放弃爱情。而翠翠一再的犹豫,则体现了懵懂少女的那份害羞与对未来的不安,而这份害羞在沈老的笔触下则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大老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而二老的离开,则更是在亲情与爱情中的难以抉择!正因如此,才决定了结局的不圆满,小说故事的合理性才得到了保证。

  老船夫对孙女的疼爱,翠翠对老船夫的不舍,大老、二老的兄弟情,小镇市民的善良,无不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汪曾祺说沈老先生这一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小说中对风土人情的描写的确如此,酸甜合度,可口异常。但是书中人物的对话,则过甜了些。甜劲过后,酸味就来了。但笔者个人认为,一个老船夫,作为农民,在乡土气息浓重的小镇上耳濡目染了几十年,是说不出那么具文艺风味的话语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没交代好的故事背景,比如原来老船夫是个读书人,后来落榜了之类的云云。但是仔细一想其他人物的对话也是这样。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导致这样了的说话风格,若真是如此,就过于造作了。但即使有这些瑕疵,以这本书如今的文学地位,被评为“优雅田园诗之杰作”,也实不为过!

相关文章

  • 读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时,还是在语文书上看到他的《箱子岩》。自己读过一遍后,对先生描写风土人情的手法...

  • 读沈从文《边城》

    最近忙于处理一些琐事,译读《老人与海》暂停一周。 此刻坐在电脑前,突然想起听过很多次蒋勋讲《金刚经》里有一句:“不...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沈从文 今天把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读完了。其实,读这本书之前...

  • 宁静小镇,淳朴人生——《边城》

    《边城》是第一次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而《边城》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之作,更是一部经典之作。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

  • 读女儿的书(3)

    也读《边城》 以前读过沈从文的《边城》,觉得只是凄美的爱情。现在再次回顾,觉得《边城》里还有许多令人回味的东西。 ...

  • 读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茶峒,古老的渡口,悠悠荡荡,慢了岁月脚步的渡船。斗笠蓑衣,如时间老人一般的摆渡爷爷,和毓山川河流钟灵秀气的孙女...

  • 读沈从文的《边城》

    初读时有些乏味,读到后面却如同上了瘾,文字涉及当时的人们思想,时局,感情等等。有的令人惋惜,有的令人深思,有的令人...

  • 读沈从文的《边城》

    因为《边城》,不仅感受到书籍中纯朴的人间温情,也让我认识了山水结合的湘西小城,同时也向往去湖南凤凰古城体会小说里的...

  •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读沈从文《边城》,知道了茶峒这个地方,它是四川与湖南之间交界的一个小边城。当年那里,贫穷落后,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下...

  • 读沈从文,关于《边城》

    文/舒舒 读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内心多了一份安静。 对能给自己带来安静的文字,会有一种不知觉的沉醉,----可...

网友评论

  • a190eaee1756:我也喜欢沈从文,淡淡的美,浓浓的味
  • PINKrtBoy: @我的名字叫清阳 结局那几回是高鹗续的!你说的也有道理
  • PINKrtBoy: @易江禾 的确,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也许湘西一带的方言的确如此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一点儿浅见:《红楼梦》本身是个未完成的或者后半部分散失的作品,没人知道原作者怎样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结局,因而也不能确切的说宝玉和黛玉是爱情悲剧。
  • 易江禾:关于最后一段“一个老船夫,作为农民,在乡土气息浓重的小镇上耳濡目染了几十年,是说不出那么具文艺风味的话语的”我有一点想法。

    所谓“文艺风味”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有的时候我们所谓的“文艺”可能是因为对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不熟悉而产生的感觉。

    《诗经》在今人看来很文艺,可里面好多民歌在当时恐怕也都是很有“乡土气息”的。这是时间差异导致的。

    好多中国的方言,如果用文字写出来的话,就会发现听起来很土的方言,其实照今天的标准来看相当文艺。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老家属于吴方言,“今朝落雨,寻人着棋。”这么一句话,是不是看起来很“文艺”?其实,随便找一个像《边城》里船夫那样的老头都是这么说话的。因为我家的方言里,从来都说“今朝”而非“今天”,从来不说“找”而只说“寻”……等等
  • 轻风微语:第一二三段删除,简练到30个字,吼吼

本文标题:读沈从文《边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ci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