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青春大学生活
世界读书日 | 也曾读书趁年华

世界读书日 | 也曾读书趁年华

作者: 六木森森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22:48 被阅读31次

近几年来,书读的越来越少。考试,论文,工作,接踵而来的生活琐事,将读书的时间和心境都一点点蚕食了。

当然,这不成其为借口,也不应该成为借口。 我无数次见到,在地铁上蜂拥的人潮中依然有人手不释卷;在嘈杂吵闹的餐厅中,有人一边读书,一边进食。只要有读书的渴望,时间和环境的局限都不会成为问题。

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住。乡下的家里没什么藏书,书也不容易得到。每次开学发了语文课本,我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课文全部看完,练习册上的阅读理解也早早看了,家里的报纸,宣传画,只要是有字的东西,自己都找来一字不落的看完。在城市里长大,有良好书籍环境的朋友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在那个时候,文字就像天上的星星,有那样无穷的魔力。它代表着一个少年对这个宽广世界的最初探寻。

老话都说,“穷文富武”,可真的要是太穷,读书往往也会受到很大限制。那时候家里还不太宽裕,外公外婆都十分节俭。但是对于买书的要求,外公却从来不会反对。偶尔去一趟市里,我在书店一泡就是一上午,外公就坐在书店门外的台阶上默默抽烟。等我选好了书,他再进来付钱。他识字不多,并不了解我这一上午都在看什么;也不会知道我花这许多钱买回的书里,到底能有什么样的精彩。

他是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吹得一手好唢呐,打得一手好锣鼓,是婚丧嫁娶的座上宾。他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却常常教给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在市场化的大潮下,早有人仅凭着胆量和闯劲,就积累起了巨量财富。而他那从小爱读书的外孙,在若干年后,也会因为过分严重的文人气质在人生道路上屡屡碰壁。

长大以后,去市里上中学了。眼界变得更为开阔,对书的胃口也大了许多。可惜学校以高考为重,不鼓励读课外书,也不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自己按捺不住书瘾,就开始偷偷去校外办卡租书看。有许许多多的夜晚,自己一个人打着手电,悄悄躲在被窝,与书里人物一同欢笑,一同痛哭。一些西方经典小说就是这个时候看的,由此也打下了最基础的文学修养。

上大学以后,读书的条件改善了很多,能随时去图书馆看书,也能随时到书店,在网上买书,而且还有大把的时间用来读书。可是,看书的热忱却远没有小时候那么高了。处身的商科专业,过分讲究实利而又颇为浮躁,自己也难免受到一些影响。读研之后,倒是回归了人文,但是因为做学术的需要,读书又更多的是变成了用书。

常常怀念那段因为读书而忘记吃饭,不想睡觉的时光;也常常感慨,那时候读书能读得潸然泪下,又或者欣喜若狂。书,不再稀缺。可是,对读书的炽爱却变得稀缺了。

我很少去想,读书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或许是简单的乐趣?或许是心灵的充实?亦或是独立的思考?其实,这一切都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少年时代,书的陪伴,让敏感脆弱的自己不是那么孤单。

我不知道,是读书造就了自己现在的气质,还是天生的气质本身就更加亲近书本,而不是同龄人的游戏和热闹。我只知道,生命中如果缺少了那些书本,那些文字,现在的自己将不够完整。

因为相似的气质,也曾结识了不少友人。我们一起穿过那些时光,从午后的睡眼朦胧到黄昏的饥肠辘辘;从秋冬的落叶飞雪,到春夏的冷雨炎阳。在偶然结缘的读书会里,我们一起阅读经典,一起朗诵诗词,一起谈笑辩论;在湖畔的草坪上唱歌,在初夏的凉夜里露营。那些温暖而明媚的日子,不仅有智性的探求,也有生活上陪伴,读书和读书会,也渐渐成为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

格非在《山河入梦》里面写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孤立的、被海水围困的小岛,与世隔绝。任何一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隐秘,无法触碰”。人生来是孤独的,也很容易陷入自我情绪的围困当中。读书,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作用也许是帮助人走出自我,通达世界。也让自己能够摆脱环境的局限,超越狭隘和逼仄的现实,与那些伟大的心灵相遇。

世界只有靠精神之旅来探索,哪怕这探索不过毫厘,其中仍充满艰辛、谦卑和喜悦。读书就是这样一场精神之旅,尽管它不能保证将你带往何处。他唯一能做到的是,让你在此过程中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风景。让你能够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生活形态。

然而,读书人的世界在日渐退却,这是一个属于社交工具和视频图像的时代。自己越来越多的时间也消耗在了其中。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时代的潮流难以抵抗。不过,我依然希望,自己能时时摆脱这一切,用春日的一个下午,夏天的一个晚上;用一杯清茶,简单的,只与文字为伴。

又或者等到秋风飘起,黄叶满地,一卷在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读书日 | 也曾读书趁年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qu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