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的八月起,更多人开始把对于动画电影的关注投向了新海诚和他的诚意之作《你的名字。》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一个。不论是论剧情,画风还是OST,我完全可以将之称为我最喜爱的动漫电影,而且没有之一。这样的时势当然也会沉淀出一些“遗珠”,其中《声之形》给了我最大的惊喜和满足;我完完全全被惊艳到了。在大约两个月多以前我第一遍观看了《声之形》,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为什么过了接近三个月才表达这些,以及欣赏之后我的一些个人感想,是下面我将分享给诸位的内容。
声之形——一场盛大的缺席《声之形》作为一部漫改电影,原作者大今良时,电影作品出品公司是业界名声赫赫的京都(阿尼,代表作品《CL》《中二病》,《冰果》等)。关于原作品出现的时代,内地可能不太为人熟知,可以加以比较的是同时期的谏山创所作《进击的巨人》(我耶哥今天要爆了你的头);由于作品本身的题材敏感性,此作品连载后tv动画化的企划一度夭折,最后不得不选择动画电影化。这样也很神奇的避免了钦定的味道。作品讲述的大抵是关于小时候的皮皮虾男主造孽被劈长大了重逢残疾女主共同开展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碍于电影篇幅所限,7卷有余的故事不得不被压缩殆尽,然而所剩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内容也增强了作品本身业已不俗的话题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带有无限可能的作品。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我个人题材喜好所限,加上长时间处于局域网中,消息眼界难免有限;再加上某前辈2年前准确的预测早就昭告了去年9月余起玛丽苏类题材崛起的时势,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声之形相当的关注,只是在所谓的“君名小竞争者”的类似介绍中有过匆匆一瞥。说来也巧,如果不是因为我对于本作中女主cv早见沙织的关注,或许我不会与之有所接触。(所以早见大法吼!)
声之形——一场盛大的缺席《声之形》是一部如此优秀的作品,同时它的缺点也是如此明显。首先是很明显的男主YY感。特殊的叙事手法,在插叙里介绍了故事背景和大多数主要人物,时间线固然明显,但是时空穿插的暗示略显晦涩,线索的呼应变得隐蔽,在紧凑的故事节奏里当然不允许大多数新受众有太多思考空间,单纯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时而很难理解,因此不得不在观影结束后的回忆进行整理,而这又需要相当的时间,这些对于新观众不太友好。相较《你的名字。》,也确实有着天然的遗憾,毕竟表达长篇作品的时间很有限。
其次作品本身的题材也拥有太大的争议性和信息量,以至于电影化时需要足够的表现力度,然而也会使故事内容太过丰富结果线条杂乱,例如人设的选择显得冗余。白化哥的作用交待虎头蛇尾,黑长直的举止也有些莫名其妙,所以在情节情感推力上面显得吃力不讨好。对于作品本身主题的体现而言,“声之形”固然是一宗美好的标题,但置于电影中,为什么聋哑群体会受到校园暴力,看似合理的答案是类似女主更加值得同情云云;事实上电影化导致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误区,即创作思维的方向性:需要表达男主女主的成长,所以用了校园暴力,但是可能不够,所以再江女主设定为聋哑人,同意也表达了弱势群体的呼唤;然而这并不合理。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缺乏自然的表现力,人生的巧合永远是有限的(IS除外)。特意的编织只会导致作品难以保值,经不起刻意的推敲;而很明显的对比就是麻枝准,日常的不经意能够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冲击,想来并非只是单纯依靠取材的技巧。碍于电影篇幅所限,这样的违和感也是我认为大今心中或许最大的遗憾吧。
然而作品本身具有迷人的魅力,也和它的特殊属性有关——大多数人的初次观影体验事实上是欠佳的,尤其是与君名相较下,人如便秘一般,拉不出来又咽不下去,情绪因为长时间紧绷所以使得剧情颗粒感十足;原因就是,“情感缺乏波澜”。的确,还是由于时间限制,剧情的选择具有十分的主观性,主指导山田尚子女士主导了取材,所以大概会和作者本身的意愿产生些许出入。重复观影之后,我很难体验到初次的情感冲击,大概是因为心理上的疲倦:作品本身的叙事高潮,究竟是哪一处呢?小学时的“夫妻”对殴,结果突然就跳转插叙的时间线变得不明不白;将也长大后吓跑了硝子,结果买个面包就攻略了;游乐园打人事件是一件需要细思方能极恐的事件;桥上关系的崩塌因为部分人设的干瘪而气场不足;如果跳楼事件勉强算上一个,那么后来的桥上笔芯事件的作用也同样尴尬起来;我个人最喜欢的最后将也眼中人们纷纷卸下X的那一段,结果电影突然也结束了。所以可以理解为电影理所当然的,缺乏爆发力。同样是君名,新海诚曾向人展示他作品的感情曲线,当真是一波三折。
声之形——一场盛大的缺席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知道的是作品有如此多的不足,除了上述还有很多,然而综合起来依旧是我心中优秀的作品,何以见得?
我不知道是制作团队刻意为之或是弄拙成巧,“声之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电影中最终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首先从逻辑上的强奸就存在,因为因人而异,普通人几乎不可能理解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所以观影者的臆断始终存在,不过这也是一种巧妙,京都没有给出任何的框架,而选择倾注了丰富的情感认同,所以即使有1000种答案,也不会有任何一个脱离“爱”与“救赎”等永恒的母题,感染力也同样具备了。
初次观影结束后我的心里非常难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指郁闷,因为整篇没有发泄的地方。随时间的推移,这种郁闷就也留在了心里。在没有刻意提及的某一天,自己突然就想到了另外的一层涵义——声之形本来就是如此苦涩。硝子基本听不到啊也不会说话啊,是连最基本的“喜欢”都能表达成“月亮”的令人无语的存在;这样的人们的生活,大概本身就是这样吧,缺乏激情,倒不如承认是面对世事的习惯甚至于麻木:小时候还敢和男生打架,直接选择推倒的女汉子,长大了就只能在摩天轮上静静迎接黑长直的巴掌,逆来顺受而已,还是说已经绝望?电影里的这种绝望被丰富的花语也详细阐述了,每一帧镜头都散发这种浓烈气息;本来他们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最合理的巧合。
在这一容错率奇高的理解下,先前的一切都得到了最合理的解释。缺乏语言的交流,人设本来就是纸片;几秒的捂住耳朵的镜头,这种耳朵完全失聪没有多少人懂得;看了相机的记录,男主和妹妹的反应也是细思极恐;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是说是单纯唯一的依靠呢?假如我这个臆想有稍微那么一点点接近作者或许真正的想法,那真是幸如何之。
说到底,人生在世,不幸的确较多,不经意的事件透露的是精神的情态。时时刻刻提醒暗示自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怨天尤人,还不如去规划一下今天盆子里的衣服什么时候洗;面对各种形式的纠结,很多时候人会习惯性寄希望于言语,这当然不可能是万能的,先不论洗脱罪名和责任的尴尬,单凭世界上还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就能完全知道语言并不能解决烦恼,反而是伪饰品,下路对线死一次就说呀网卡了,为了亲近就可以说我们都很欢迎你;不由得令人憧憬没有声音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现在我们知道很苦涩了,然而我们依然向往,因为在两种世界靠近的过程中,人学会悦纳和体验欣喜,因此不仅是给对方无限的关爱,更拯救了自己。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赤裸裸的暗示,大家一定要相信看到那团没有对焦模模糊糊的白色光圈和里面两坨黑色瘦长鬼影并不是因为你们撸多了,而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