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说什么》31山木之三

《庄子说什么》31山木之三

作者: 和弦夜光杯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03:43 被阅读0次

原文:

孔子问子桑雽(hù)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yì)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línɡ)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xié)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nán)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miǎn nì)也。

及其得柘(zhè)棘枳(zhǐ)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dào)慄(lì);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十行采集:

1.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难、灾祸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则会相互包容。

人的交往不能以利害为原则,而应当以天性为本。

2.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没什么可值得困惑和忧虑的,该来的就来,该去的就去。

3.身形莫如顺应,情感莫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身形,当然也就不必有求于外物。

4.即便身处一个“处势不便”的时代,庄子依然保持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庄子贫而不改其志的傲骨。

5.通过腾猿在高大丛林中可以腾跃自如,在低矮带刺的灌木丛就胆战心惊,缩手缩脚,比喻君子处“昏上乱相”间,不能展其才能,并非自己本事不济。

6.有时候人的外表如何,衣服穿得怎么样,并不代表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庄子把外在形象的贫穷和内在精神的贫瘠,做了一个很好的切割。

7.有道之人内心也会感到很焦灼,因为道德不能够践行。就像当初比干为了明志,给纣王剖心以示心迹一样,无可奈何。

一行精华: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触动,反思,改变:

1.庄子指出:利益都是眼前的,短效的;唯有天道自然,才是长期有效的。因此仅靠利益驱动的团队难以持久,遇到更大的利益自然会分崩离析。

可是人类的天性就是急功近利,说再多道理,行为上也很难改变。唯求能承担起自己选择的结果罢了。

2.庄子强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让我想起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主旨。人内在的追求是有层次差异的,而且从外表是无法轻易区分的。但是当身处逆境时,这种差异就会决定人的不同选择和行为。

所以,孟子才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难教育、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相关文章

  • 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 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庄子山木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

  •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古诗词 作者 庄子 解释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

  • 《庄子》外篇  山木 :走无为之路

    2022.01.31周一️D31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539 《庄子》外篇 山木 浅读本篇,表面看来没有一...

  • 《庄子》心解(山木)

    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伐木的人回答说:“没有地方可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才得以终其自...

  • 《庄子•山木》虚舟

    【原文】 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

  • 有用、无用、命运要自己掌握

      在《庄子·外篇·山木》庄子和学生曾经讨论过有用,无用的问题,原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庄子和学生,在山中行走...

  • 《庄子说什么》07齐物论之三

    原文: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

  • 《庄子》第20章 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

  • 晚安系列-夜读庄子《山木》

    晚安系列-夜读 夜读庄子的《山木》中的“方舟济河”: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说什么》31山木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bc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