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难重重。
这就是经典心理书《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第一句话。
几年前看过这本书,然后不停在各种文章里见到有人引用书中的话,有一些甚至是我完全没有留意的内容。
果然经典的书值得反复地看,我决定再精读一遍。
《少有人走的路》说句老实话,当初看这本书是因为有人大力推荐,导致看的时候还有点小失望,就是“也没有好到惊艳的程度嘛”那种感觉,甚至还不如第一次看武志红的书那么刺激。
提到武志红,是因为他们的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咨询师视角”。
以前有人请我推荐心理书,我都会先问他,你看得进稍微理论一点的吗?
如果对方说“不”,我一般就会先推荐武志红,或者毕淑敏。
因为他们擅长把心理写得深入浅出,容易读,而且都是咨询师,书中很多题材都来自于亲自诊治的来访者,真实感强,也有意思。
但武志红的书也有一个问题。
他是媒体出身,做过媒体的都特别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他很擅长讲故事,容易引起读者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在刚开始的确是很有好处的,就像被针扎了一下,能够唤醒麻木的心,激起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
但是接下去怎么走,不同的人结果就不一样了。
有一些人开始慢慢放弃武志红,或者,不像开始那样全心依赖他一个。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局限。
武志红偏精神分析取向,精神分析本来就着力于深挖人性最深邃幽暗的一面,而且他的文章很多又是“为什么家会伤人”这类主题的,极具颠覆性。
对一些不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又缺乏厚重人格支撑的人来说,不小心没准会变得更绝望和极端;
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对于处在深重苦难中的人,首先是救命,然后才能谈到其它。
当年我老爸心脏病发作,有幸找到一个业内顶尖的医生做手术。心脏搭桥手术后效果非常好,但其它部位却出了问题。
老爸取血管的那个腿,因为动脉硬化很严重,手术完血管就彻底闭塞了,伤口不能愈合,伤腿眼看着就紫了。
这位医生的医术高明,他所在的专门医院也是以做搭桥术为主,他的手术早已排到了一年之后,确实没有精力、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做善后了,所以我们干脆转到其它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转到新医院以后,大夫要求每天用碘伏消毒伤腿,但不采取其它促进愈合的措施,因为害怕感染。就这样晾着等了好几天,伤口一直没有自然愈合,这时大夫就建议:截肢。
并且警告我,如果不截肢,你老爸的腿总不愈合就可能会因为感染而烂掉,然后全身都可能会烂掉。
当时我还没什么就医经验,真的被吓坏了,准备听医生的。但老爸一听说“截肢”这两个字,脸色“刷”地一下变得灰白。
对他来说,失去一条腿地活着,可能还不如失去一条命。
所以那几天我特别纠结,一会同意截肢、一会不同意截肢,把大夫都搞烦了。
有一天中午,我终于下狠心敲开大夫的门,大夫连看都懒得看我一眼就问,“你这次到底决定好了没有?!”
我唯唯诺诺地保证,这次是真的好了。
但是刚离开那个大夫回到病房,准备向老爸宣布的时候,视线一碰触到他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看向我的那个眼神,我就又受不了了,当即变卦。
我把老爸送到中医院让那的大夫看,得到了可以收治的答复以后,就赶紧办了转院手续。好在那个大夫是个乐观型的,没讲什么其它可能性吓唬我。
后来,我一直庆幸当时的决定。
中医院用了西医绝对不可能接受的红纱条(西医怕感染),每天用中药泡腿,三个月以后,我爸保住了腿。
我为什么突然想到了这件事呢?
因为我觉得有的大夫擅长开刀救命,有的大夫擅长细水长流;西医是一个路子,中医又是一个路子,全能是不存在的,你不要指望某一个人、某一种方式就能彻底救你于水火,哪怕他就是最顶尖的神医。
武志红或者其他大神,对国人心理科普的贡献是看得见的,但是谁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心理问题,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关键在于寻求帮助和正在学习的人,你是不是只需要这一种类型的“心理学”?你是不是,只想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
有的人不是不能参透真实的人性,只是找不到更多可滋养自己的东西,所以做不到“发现即治疗”,长期沉浸在愤怒中无法自拔,知道得越多、越没法和这个世界和解。
就像中医一样,治病也不能只针对那些创痛,要同时“扶正气”。
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初让我觉得无趣的地方,现在看来却有了意义。
派克医生语气平静,无法给人遇见神医的惊喜感,对于长期处在把心理当离奇故事看的语境里,也显得完全不够“惊艳”;而且除了剖析人性以外,他还把大量的篇幅给了“自律”、“信仰”、“恩典”、“爱”这些不那么“纯粹专业”的东西。
这些东西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约束,所以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常常被忽视;但是没有了这些东西的护卫,人很容易就走偏,从“爱自己”变成了自私,从治愈变成了更深的伤害。
一个有厚度的作者,同时又具备看透本质的犀利和智慧,这就太不寻常了。所以,M·斯科特·派克被人称作“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M·斯科特·派克那么这本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停留了20年的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就算人人都知道自己有问题,敢于去面对和解决的人却不多。所以说,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只有直面问题,承担责任,我们的心智才会逐渐成熟。
作者认为,这本书最终的主题就是“帮助,帮助,帮助。”
派克医生自称,“我不属于任何精神病学或者心理治疗学派,也不单纯拥护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或者行为心理学、形态心理学等等任何一家的学说。我不相信通过单一的心理治疗方式、单一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深以为然,这正是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融合。
最后还要说,谁也不是神,包括派克医生。
即便这本书很精彩,如果能同时看一些基础心理书的话,还是会比只看某一视角的书更有利于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自己。
有机会再专门讨论基础心理书,比如,每个人都值得看的那一本。
人生苦难重重,你敢不敢走上少有人走的路?
·End·
作者 | 八段锦,简书心理2017上半年推荐作者,教育心理学硕士。
出版两本心理专著,从建筑师到专栏作者+讲师,一直在努力让心理科普真实、有效、明白,所有人都能轻松学懂心理,自我成长。
转载需授权,如果觉得有用就点个赞鼓励我吧~
网友评论
直面问题,承担责任,受教了
我身边得抑郁症的亲人朋友,都经过心理,药物的治疗,但最终能让他们真正重新站起来的,正是这些“不那么纯粹专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