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姓权”是什么呢?和商家给某节目投资的“商品冠名”一样么?
生活处境,是和具体法律法规以及经济地位相关,和姓什么无关吧?
部落氏族期,随母姓并不代表女性有可传承的财产和职位,也不代表那时的女性有大事决断权,只是表明亲缘关系,母系社会不同于女尊社会。
到了先秦时代,已经明显用“氏”来区分地位高低了,带女字旁的上古八大姓,亲缘关系都被淡化得几近于无。
再者,要按姓、氏分开来当名字,那也麻烦不便于登记和介绍。
要按姓氏本来模式来办,现在孩子姓氏得是母亲的姓,加上父亲的封地或职位,再加个和自己出世状况有关的小名儿。
比如,某人的母亲姓姜,父亲是当服装厂总经理的,姓汤,他又生在寒冬腊月,得唤为:姜汤总冬来。
很多上古先贤的名号多,可都是这些元素组合。
比如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有些人说他本姓公孙,那不是姓公孙,而是因父母地位高,就称他为“公孙”。
就像公子小白、公子纠不姓“公子”,是身份是公子。太子亨也不姓“太子”,是身份为太子。
说黄帝后改姬姓,那是到了姬水旁居住,建立自己的势力,以“姬”代指他的部落。
如同“东坡先生”,是苏轼想购田东坡隐居,以“东坡”成名,到现在用东坡命名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桥仍然那么多,可是他并不姓“东坡”。
又说黄帝姓轩辕,那是他出生于轩辕丘,是用祖籍地代称。
就像李白出生于青莲乡,自称青莲居士。可青莲二字不是他的姓,也不是他的名。
又因为黄帝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这也是和身份地位有关,和原本的姓无关。
很多游戏和小说称黄帝为“姬轩辕”,也只是为了更贴近现在的姓名称呼习惯,至于黄帝到底姓甚名谁,那准确答案是不知道!
为了让人有准确又简单的名字,直白表明家族归属,秦朝统一天下后要加强对民众管理,才有和现在类似的姓名。
试想,现代身份资料按先秦的姓名模式来,得多复杂?
真换到先秦时期,多数底层人别说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了,多半是从小为奴为婢,忘了父母家乡,只有个用来便于主人呼唤的小名儿,无姓也无氏。
那么,一个符号而已,有什么必要争呢?
要做的实际事项那么多,比如保障受教育权,就业受公平公正对待,受到欺负时只讨论案件本身不恶意猜测性别身份……
多争取些实用权益,不必在姓名上纠结,更不该指责别的女性——“你是独生女,你的孩子就该随母姓,要不然怎么对得起你爸妈?随父姓是在讨好老公……”
姓名是符号,姓名也有特定的代表某人某事荣耀,但那些荣耀和一出生跟谁姓无关。
要让姓名有特殊意义,是要靠自身去赋予。
比如在古代女人是附属,女人未嫁时都是某家第几女,嫁了后是某家的妻妾,要留下自己本身存在的痕迹,就要做出需要世人铭记的贡献,像班昭、李清照、秦良玉。
那么母亲要彰显在儿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引导儿女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同时成长,儿女活成母亲的荣耀,母亲也活成儿女的荣耀,这样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比随了同一个姓重要么?
关于跟谁姓,法律给了选择自由,每个家庭根据各家情况商量就是,真的没必要以此挑拨对立。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得靠自身能力在史书(普通人也可以上地方志)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美名或污名是看一生所做所为,不是看跟谁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