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间隙,和同事一起体验自己项目小活动。
一同事很会扎气球飞镖,离中奖只差一点点;
套圈也不错,依旧差那么一点点。
看别的小朋友一弯腰一伸手,
塑料圈没滚也没弹就不偏不倚了,
我们再试了下,果然奏效。
穿着气球的大学生在券上写上“已中奖”。
于是兴高采烈地去往下一站-茶歇区,
巧克力喷泉,真是谋杀菲林的尤物,
像一个gif三层蛋糕,纯粹,浓郁,
流动如生的陶釉,如高原上的磨坊。
这种诱惑,还不能拿手去触碰,
只能轻轻凝视,暗暗赞叹。
竹签上串着个鲜嫩的草莓,掠过微热的喷泉,
三秒凝固,就成了草莓棒棒糖。
工作人员又给我们递了杯草莓汁,
相形之下,实在寡淡如水,
趁他们弯下腰收拾果点,
顺势就想在喷泉上接点甜。
工作人员这个腰弯得有点久,
等他们直起来,才发现,喷泉!居然!断流了!
流下的热巧克力,
从一个无线循环的球
变成了磨坊稀稀疏疏滤出的豆浆般。
几个人眼神一对,还不快溜?
憋了三秒逃离现场后大笑起来。
上楼以后,大家的吸管又同时被堵住了
——大概装太多,喝太慢,一冷就凝固了。
吃完才想起忘兑奖了,可是一盒草莓不够吃啊,
就在这时,朋友默默在券上写上:“已中奖”。
我要哭了,这脑洞我居然完全没有。
兑奖很顺利,大家一人分到一两颗,甜到心里。
后面的事情有点flag
热量太高,一整个下午,大家心慌肚子胀……
这件小事无伤大雅,带给我的开心和震憾,
却是弥足珍贵,以至于一想起就笑,
以至于默默把刚认识两天的朋友就认定为好朋友。
一闺蜜拍完婚纱照选片的时候,
趁工作人员不在,偷偷拍了几张电脑屏幕,
她半开玩笑地说让男友配合挡一下,放下风,
他直接就怒了:能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件事在她的尴尬中结束。
刚拿到成品半个月,他们分道扬镳了。
她看过太多这样的桥段:
两个人躲在礼堂或音乐厅,
学校的大叔手电筒一照,
两颗快跳出来的心,手牵手逃离现场,
然后眼神一对,大笑不止。
奇葩说里面有个观点:
爱是用来打破原则的,打破原则才是爱。
没有一起做过点“坏事”的人,
到底能包容对方多少?
你有多久没做过坏事了?是让你惭愧的那种,还是让你大笑不止,记忆犹新。
人之初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观点,太过片面。
最近开始接触心理学,
对自己的认知才越来越清晰。
人之初,半岁以前,
没有母亲(或母亲角色的人)它甚至会死,
但多数婴儿每天开心得不得了,鼻孔朝天,
因为它并没有机会意识到这一点,
只需要做自己,就能赢得全世界绝对的爱;
半岁以后,孩子会装哭,会刷存在感,
会害怕共生关系的中止,
母亲在考虑,
孩子没那么娇气了,还给自己点时间吧,
这时孩子就不自觉成了小霸王,小恶魔,
这其实是场两个变量的权力争夺;
再往后,总有一次让你怀疑,
是不是使坏了所以母亲开始跟我对抗了,
是不是不乖所以母亲才没投注那么多注意力,
于是,必须做个好人
成为很多人童年开始顺承下来的行为模式。
然而,“做个好人”是超我的,
未必是本我和自我的舒展。
武志红老师关于“中国式好人”的文章,
包括对他自己的剖析,实在让人三观尽开。
想起很早以前我更是他说的“拖累症”人格,
看到朋友有难就想帮,
也没深层剖析过,内心是否有期待。
现在好点了,但仍恪守着宁要他人伤我,
绝不主动伤人的心理。
于是,一旦认定跟一个人在一起
就会找很多理由去让自己更爱他,
去给他空间又给他呵护。
似乎注定了被分手的亲密关系结局。
武老师说,
真正的好人,是你存在我也存在,
而不是你存在我隐身,甚至我牺牲。
做好人的自我催眠,
或许也正是中国龙全能自恋的表现之一。
很多时候,你的需要被吞没,
于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量,
一跃成为指导别人不被吞没的老师,
而不自觉成了这样的好人。
那么不妨想想,这点小坏事,能伤害谁,还是会伤害社会公平?
如果不会,不妨走一步看看。或许,更宽阔的自己在等待相遇。
(部分文字仅凭印象,不做专业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