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社会生活社文·心·声
丁俊贵之《人性之“丑陋野蛮”与“文明教化”》

丁俊贵之《人性之“丑陋野蛮”与“文明教化”》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3-02-08 18:58 被阅读0次

【人性之“丑陋野蛮”与“文明教化”】

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审判庭。

在骨子里头,人就是丑陋、野蛮的动物。我们所见的人只是被绑上了绳索、被驯服了,这种情形就叫做文明教化。

每个人的内心都确实有着某种野蛮的兽性——一有机会它就张牙舞爪、肆意咆哮,就会伤害他人,甚至会毁灭那些妨碍自己发威作恶的人。

我们看见人们偶尔爆发其本性时会感到震惊。一旦解除了法律、秩序的束缚,一旦出现了无政府状态,人就会显现出本来的样子。

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巨大的自我,它轻而易举就能够挣脱法律的束缚。我们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就随时可以看到这种情形,而在大事上的表现则由历史书的每一页告诉我们。

与人性中这种无限的“自我”结伴而行的,还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的憎恨、愤怒、嫉慕、怨恨和恶意。

这些憎恨、愤怒、嫉慕、怨恨和恶意郁积在胸中,就像储存在毒蛇牙泡里的毒液,时机一到,就会喷发而出。到了这个时候,人就是一个挣脱了镣铐、肆无忌惮地咆哮发作的魔鬼。

如果没有适宜的机会发作一番,那到最后就只能抓住最微小的机会,具体方式就是把这些发作的借口在想象中放大,尽其所能和尽其所敢地小题大做。

动物并不纯粹为了折磨而折磨其猎食的对象,但人却是这样做的。而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人的魔鬼特性——这比纯粹的动物性还要恶劣许多。

一旦我们看清楚人的劣性,并为这些劣性而感到震惊,那我们就必须马上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的苦难;对后者感到惊愕的话,则又必须回头审视人的劣性——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互相平衡;我们也就会意识到这里有着某种永恒的正义。

我们会发现这一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审判庭;我们就会开始明白为何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为其生存而赎罪,首先在其活着的时候,然后在其死亡的时分。

也就是说,“罪孽”与“惩罚”对应、协调得天衣无缝。从这一审视观点出发,我们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大众的愚蠢所经常感受到的厌恶也就烟消云散了。

二、“不见而信”是信仰的前提。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只能定位在一个方向上,或者追求精神上的伟大、高贵、超越,或者追逐世俗的利益,不可能同时走在两个方向上。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完全可能在物质上也富裕。

判断一个人是金钱的奴隶还是金钱的主人,不能看他有没有钱,而要看他对金钱的态度。

正是当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来。

一个穷人必须为生存而操心,金钱对他意味着活命,我们无权评判他对金钱的态度。

俗话说:“眼见为实。”在物质事实的领域内,这个标准基本上是成立的。

即使在事实的领域内,我们也不可能只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而拒不相信未见的一切。

不过,我们对于自己未见的事实的相信,终归是以自己亲见的事实为基础的,所谓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在精神价值的领域内,“眼见为实”的标准就完全不适用了。

理想,信仰,真理,爱,善,这些精神价值永远不会以一种看得见的形态存在,它们实现的场所只能是人的内心世界。

毫无疑问,人的内心有没有信仰,这个差异必定会在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是,差异的根源却是在内心,正是在这无形之域,有的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有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

唯有钟爱精神价值本身而不要求看见其实际效果的人,才能够走上信仰之路。

三、一个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是不值得称赞的,人们不会这样去看待他。

动物只要不患病,便是幸福快乐了。

人呢,本来也应该这样,但在现代世界上却并非如此,至少有许许多多人是不幸福的。

如果你自己不幸福,你或许就会承认,自己在这一方面并不是个例外。

如果你是幸福的,那么请自问一下,你的朋友中又有几个是幸福的?

在你对自己的朋友做了回顾以后,你可以教自己学习观察人的情绪的艺术;使自己更善于感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们的各种情绪。

布莱克说:“我见过的一张张脸上,显出斑斑懦弱,点点哀怨。”

尽管不幸的形式有各种各样,但是你不难发现处处都会遇到它。

不同的群体都有各自的烦恼。在赶着上班的人流里,你会看到焦虑不安,精神过度集中,消化不良,那种除了生存斗争对一切缺乏兴趣的态度,游戏娱乐兴致殆尽,以及对人类同伴的冷漠无情。

这种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而这些事物,正是人和动物的一切幸福、快乐最终有赖于它们的。

对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惟一道路是对客观知识的追求。

自我专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普通的有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三种。

骂人是邪恶的;饮酒是邪恶的;做生意的精明是邪恶的;而首先,性是邪恶的。

当然,他们并没有禁止自己去享受这些快乐,但是这一切在他们思想中都受到了毒化,他们感到自己由此而堕落了。

他们全副身心去追求的一种快乐,是受到母亲的亲切抚爱,他们在儿童时代的这一经历至今依然记得。

这种快乐如今再也享受不到了,他们便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既然他们总是要犯罪的,干脆深陷到罪恶中去吧。

自恋,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习惯的犯罪意识的反面;它包括对自我的羡慕和希望被人羡慕的习惯。

当然,某种程度的自恋是正常的,也不必为之哀叹;只是在发展过头时,才成了一种邪恶。

有许多女人,尤其是富裕阶层的女人,她们身上爱的感受能力已经完全干涸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么一种强烈的愿望,即所有的男人都应该爱她们。

当这种女人确信某一个男人爱她时,她便觉得他对自己不再有用了。

男人方面也有这种情况,不过为数要少一些。

夸大狂与自恋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希望自己有权势威严而不是可爱媚人,企求为人所畏惧而不是为其所爱。许多疯子和历史上的多数伟人均属这一类型。

权欲同虚荣心一样,是正常人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有在它极度膨胀,或是与不真实的现实感连在一起时,才变得令人可叹。这时候,它就会使一个人不幸福,或是显得愚笨,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很显然,不幸福的心理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是它们都有某些共同点。

典型的不幸福的人,由于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某些正常的满足,于是就把这种满足看得比其他方面的满足更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孜孜追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给予更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今天,另外一种现象发展得很普通——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于是他不寻求任何形式的满足,只求消遣娱乐、湮没无闻。

他便成了“快活”的爱好者。这即是说,他减少了自己的活力以使生活容易忍受。

例如,酗酒就是一种暂时的自杀,它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消极的,不过是不幸的短暂中止而已。

自恋者和夸大狂相信幸福是能够得到的,尽管他们可能采取错误的手段提取它,但是寻求精神麻醉的人,无论以哪种方式,他已失去了希望,只求湮没无闻。

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他的第一点是,幸福是值得去争取的。

很少有人在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后,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的。

四、天下唯能表现其“最善之自我”者,才能被人亲爱。

真希望,能吸引些朋友;真希望,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与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

不管你一生中的环境怎样不顺利,遭遇怎样不幸,但你仍然是可以在你举止之间,显示出你的亲爱、和蔼、愉快的精神,而使得人们于不知不觉之间,会来亲近你。

人格优美,品格可爱的人,到处受人欢迎;他们到处能得到别人的扶助。所以他们虽然没有雄厚的资产,而其在事业上成功的机会,却较之那些虽有着资产,但是缺乏吸引力,与失却“人和”的人为多。

你可以将自己,化作一块磁石,而吸引你所愿意吸引的任何人物到你的身旁。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之间,处处表示出爱人与善意的精神,乐于助人的态度。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盘的人,到处受人鄙弃。

假使你打算要多交些朋友,第一你须宽宏大量。

举世都喜欢襟怀宽大的人。

“大量”的人,是常能为人所乐于亲近的。

应该常去说着别人的好话;常去注意着别人的好处。

不要留心着别人的坏处;常常轻视他人;对于他们的行为,常常吹毛求疵。

对于别人行为上的失检,常常冷嘲暗讽的人,这种人你该留意,他大致是危险的人物,而不很可靠的。

轻视与妒忌他人的人的心胸是腐败、狭隘、不健全的。这种人从来不会看出与承认别人的好处。

假使有某一个人,竟为众誉所归,而他的好处,竟无人可以否认时,心胸狭小的人,仍会用“不过”,“假使”等等的语调,去表示他对于那个受人敬仰的人行为的怀疑,希望减低那人的信誉。

宽大健全的心胸,能看出他人的好处,比看出他人的坏处更快。反之,心胸狭窄的人,目光所及,都是过失,缺陷同丑恶。

吸引朋友的最好的方法,就在显示出你自己对于别人的事很关心,感到很有兴趣。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须真的对别人关心,对别人感到兴趣,否则,人家是要发现你的虚伪的。

有许多人一生中吸引不到人,交不到朋友,就因为他们只肯顾着自己的事,只肯将自己灌注在自己的事务中,他们“独善其身”,所以久而久之,便失掉与外界的联络与同情了。

不受人欢迎的重要关键,就在于他的自私心理,他总是为着自己打算盘;他绝不肯费些时间,抛掉自己的事情而去关心别人。每次同人谈话时,他总要把话头拉上他自己的事上去。

一个人若老是冷淡,“顾自己”,与只打自己的算盘,他一辈子总吸引不到朋友。没有人愿意请教他。

但一朝他对别人的事能显出其关心,显出其感到兴趣,他立刻会具有一种“吸引力”。

他同别人之间,以前是“相驱”的,现在是“相吸”了。

假使他能常常为人设身处地,处处能为他人的利益而打算,则别人对他,自亦能报以相同之道了。

人生中的最大的事,不在赚钱,却在把我们内在的最高的力量,最美善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我们就成为有吸引力与受人欢迎的人了。

要想吸引得朋友,本身必须有种种的爱的品性。自私、小器、妒忌、不喜闻人之誉的人,不能获得朋友,狗也不愿同这种人在一起。

贫苦的青年男女,往往要热羡那些有财有产,可以无须作谋生之奋斗的富家子弟。

但实际上,在这种贫苦青年自己的人格中,往往可以有着一宗财富,一种比金钱更为可靠的财富——有着受人欢迎的品性,吸引朋友之能力。

要使自己成为受人欢迎、敬重的人,这种志愿,就其最高的意义言,等于要求得高贵的人格之志愿。有此种志愿的人,同时必有提高自己的人格之志愿。

丁俊贵

2023年2月8日

相关文章

  • 丁俊贵之《人性之“丑陋野蛮”与“文明教化”》

    【人性之“丑陋野蛮”与“文明教化”】 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审判庭。 在骨子里头,人就是丑陋、野蛮的动物。我们所见的...

  • 【丁俊贵之《清明吟》】

    【丁俊贵之《清明吟》】 【清明哀思】 丁俊贵 苍天洒泪和雨淋, 清明衰思故人怜。 生老病死恒常情, 泉下可知痛...

  • 【丁俊贵之“论道”】

    【丁俊贵之“论道”】 一、万物循道 天道,是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犹天理,天意;指自然界变化规律;显示征兆的天象;气...

  • 【《二桃杀三士》的心理分析】

    【《二桃杀三士》的心理分析】 用人性之偏,杀人于无形,甚诡!历古至今,所谓高人,无不精于此道,甚恶!——丁俊贵 一...

  • 2018-09-15

    “文明的标记,是以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来约束人性之恶;野蛮的标志,则是以道德绑架和投机取巧来合理化人性之恶。 神学给...

  • 【丁俊贵之“是非说”】

    【是非说】 判别一个成年人成熟与否的基本准则是看他是不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待是非,不是像孩子第一反应就是狡辩或反...

  • 【丁俊贵之“说独处”】

    【丁俊贵之“说独处”】 独处是一种能力。她既是一个人的清欢,又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丁...

  • 【丁俊贵之《说自尊》】

    《说自尊》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自尊为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的综...

  • 【丁俊贵之“自律说”】

    【丁俊贵之“自律说”】 斯自律者,乃君子为人处事毋须监督而自遵循法度,规范言行。其不为外力所拘,不为私情所左。但凭...

  • 丁俊贵之《“美”与“幸福”的哲思》

    【“美”与“幸福”的哲思】 一、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 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灵魂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俊贵之《人性之“丑陋野蛮”与“文明教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nq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