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元门
近日,有一位客户找到本门。原因是她在教育小孩方面十分痛苦。一方面看到周围的家长都不断在给孩子补课,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因此不得不“入这个坑”。而另一方面在大量补课的情况下,不仅花了很多钱,还看不到什么起色,甚至连母女关系都变得十分紧张。
其实这位母亲的问题,是现代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共性问题。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教育难题归结于升学机制和社会现象,觉得自己只能顺应。而本门认为,每个时期的教育升学机制都各有利弊,然而存在即合理。顺应没错,但错就错在两个方面:一、剥夺了孩子的机会。二、剥夺了孩子的天性。
为何说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机会呢?因为家长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任务画上了等号。这就意味着,错以为读书考文凭是自己作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全部义务和内容。反过来说,孩子成绩多好,就能等同于这个孩子有多好,有多争气。而成绩有多不好,就成了让自己“气得心脏搭桥”的全部理由,并且是合理理由。
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一个个的近视都那么深,见人都没有笑容,一张张的苦瓜脸,小小年纪的学习时间表,都快赶上了7-11便利店。到底是谁比较委屈?是谁在逼谁?是谁在折磨谁?
也许家长们会叫苦连篇。但不得不说,在这一层错误背后所对应的第一个意识偏差是,对“起跑线”定义的错误丈量。读书和学历,绝不是成功起跑线的全部构成,更不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全部义务和内容。把学历作为唯一评判的结果就会变成,“只要你成绩好,你想怎样都行”。再进一步的演化就会成为:除了学历以外的一切都不重要,包括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一技之长、素质、为人、德行......
我们作为成人,其实都很容易看到,现在的成功者和人生赢家,不论在怎样的专业领域,都一定是属于综合素质高、驾驭维度广的人。大多数家长也能认可这一点。然而,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意识偏差点,即所谓的“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大多数家长或者会觉得,其它方面也不是不重要,但是眼前读书是全部,别的那些等以后走上社会孩子自然会懂。“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嘛”。可若是细细分析一下周围那些比我们更成功的人,大多数的优势都并非学历。而他们的那些优势和亮点,绝大多数的成型期和累积期是在学生时代,甚至是童年。
所以,综合素质、道德品性以及一技之长的引导和培养,正是眼前的事,其重要程度与紧迫程度完全不亚于读书。
而第三个意识偏差就是,家长觉得“我也不指望孩子以后当什么成功人士,普普通通就好”,而家长这样的思维,貌似使“不必培养其它素养”奠定了合理性。可真的合理吗?这种逻辑所导致的结果有三。首先,在未经孩子知晓与允许的情况下,就单方面私自封存了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其次,这才正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最后,看似缩窄了教育义务范围,实际却由于过度聚焦学业监督而使自己情绪易受煎熬。
所以,针对第一点,本门给出的意见是:正视并承担起家长对子女的全部教育义务,合理分配投入子女培养的资源分配比重;合理建立对于全部教育目标的预期与设立。
不要由于自身认知的狭隘和局限,就误判并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可能性。须知,后期如何发展虽是靠孩子自身努力。但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始终是种子,父母才是土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