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被明代的胡应麟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原因有三。
一是景胜。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站在夔州的某个高台上,杜甫放眼四望,各种景物尽收眼底: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意象丰富。它描绘的是一幅疾风猎猎、天高云淡、啼猿悲秋、小洲清寂、白沙耀眼、飞鸟盘旋的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这幅图有形、有声、有色。有形。诗人用急、高、哀、清、白、回等形容词和动词描绘出各种景物的各种形态,突出清秋特征。急,秋风飒爽;高,天高云淡;哀,猿猴的哀叫声令听者下泪(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清,小洲清冷孤寂;白,沙滩亮白刺眼;回,飞鸟盘旋飞绕。有声。风声,猿声,鸟叫声,在空阔的峡谷、清寂的沙洲上空传响。“哀转久绝”,清音回荡。听者也会心潮起伏。有色。蓝天,碧水,彩色的山林,亮白的沙洲,色彩分明,景物清丽。远近高低的景物,构成了这幅清秋图。
颔联虽然景物单一,但是境界阔大:秋风吹落叶,萧萧飘洒;滚滚长江水,奔涌向前。上句描写的是广阔的空间:无边,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大有接天匝地的气势。下句侧重写时间:无尽,既是长江水从久远的时间中奔来,也是在幽远的时间长河中流走。长江水如斯而逝,永不停留。这两句诗除了有时空的阔大,还有声势的壮大。风吹落叶的萧萧声,滚滚长江的浪涛声,“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这交响乐震撼了诗人。一定让他产生了对宇宙、对万物、对生命的思索。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更能深切感受什么是风烛残年。
二是情胜。
此诗后四句抒登高所感。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种意味:“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总体上说抒发的是“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这种复杂情感恰是见到清丽、壮阔的秋景后产生的。
这种情感不局限于个人,“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在西南漂泊的杜甫,自身命运无比艰难。没有生活依托,只有孤舟相伴;年老体衰,“右臂偏枯耳半聋”,肺病,风痹,疾病缠身。还有国家命运。此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个人遭遇、家国命运使得杜甫早早地双鬓斑白。困顿潦倒的杜甫因病戒酒,教他如何消解心中的这份忧愁呢?
三是律胜。
此诗格律严谨。对仗严整,韵律和谐。律诗一般中间两联对仗,本诗四联全部对仗。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这首诗压十灰韵:哀、回、来、台、杯。韵脚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