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夔州的《咏怀古迹》诗共有五首。分别歌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第三首歌咏的是王昭君。
诗歌写到的古迹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昭君村,非“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昭君墓。昭君村在“荆门”。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是今天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当时在夔州的白帝城。白帝城在西,荆州在东,两地相距数百里。于是杜甫想象远在荆门的古迹,写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首联诗。诗人想象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流,奔赴荆门,拟人手法的使用,让山河有了灵性,有了动感。但如此气势非凡的景象不过是为了托出昭君。灵秀之地生长秀美之人。正如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他的意思恰是说杜甫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昭君墓在大漠,坐落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筑于西汉。即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所在地。
中间两联写古人——王昭君。颔联,诗人选取了两个典型地点:紫台、青冢。紫台,紫宫,宫廷。《文选·江淹》:“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李善注:“紫台,犹紫宫也。”)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把美好的生命交付给广阔的大漠。上句用“一去”写出昭君生时命途多舛。青冢,昭君墓。下句用“独留”写出昭君死后的凄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对比鲜明,写出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指出产生悲剧的原因。汉元帝昏庸,用画图的方式来辨识宫人的芳容。宫人的命运把握在画工手中。省识,有多种讲法。我们取“曾经认识”的意思。说汉元帝从图画里曾经认识王昭君,实际根本不认识,所以造成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生时远嫁大漠的昭君葬身异域,死后只有魂魄能够归来。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的对比,更加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最后两句表面写昭君,实际写自己。“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书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的“怨恨”是“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思。杜甫借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两人有相似的命运。昭君不被君王识,杜甫不受君王用;昭君远嫁匈奴离故乡,杜甫远离中原漂泊西南天地间。所以教学用书说此诗“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