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读《经典常谈》|第四

我读《经典常谈》|第四

作者: 丝竹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3-11 19:21 被阅读0次

第四篇:《诗经》  读书笔记与感悟

诗经的源头是歌谣,先民用唱唱跳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我看到“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这句话时,先是惊讶,后又开怀大笑。拿着牛尾巴跳舞,上古初民这般会找乐子吗?与牛共舞的画面感超强,我脑海中从没见过这场景,只能靠想象去脑补所谓画面。

后来有了文字,才把这些歌谣记录下来,形成诗歌。记录歌谣的人并非出于欣赏,他们的身份大概是乐工,因为唱歌需要唱本。

春秋时各国都养着一帮乐工,老板就叫太师。太师们搜集本国与别国的乐歌与乐谱。伺候贵族,为贵族服务,选的作品也是符合贵族的口味的,贫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收集的这些唱本儿,就是后来的《诗》三百。

“诗”言志,“诗”字是有“言”和“志”两个字合成的。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会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喊乐工唱。读到这儿,是不是觉得古代的外交方式很独特?像不像各国使臣一起进了KTV点歌?当然,歌不可以随便点,要切合政治目的,含蓄传情达意,政治色彩非常强烈。

并没有完全符合政治目的的歌辞,没关系,古人聪明着呢!可以断章取义呀!如:《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写男女私情什么的他就不管了,古人的智慧真令人折服,他们才是玩转诗经的高手。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你不得不叹服于古人的智慧,诗经可以为政治服务,必要时刻被赋予浓郁的政治色彩,也可以被拿来讨论学问,或者做人的道理。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诗经》第四——《经典常谈》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 经典常谈

    佩弦的《经典常谈》共十五章,前面十三章分别介绍《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经典常谈》|第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ux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