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时代的乡村人家

作者: 牧心5 | 来源:发表于2023-03-11 15:03 被阅读0次

父亲曾经在外地工作过。

当那一年,邮递员把一笔医疗补助费和生活费送到家的时候,家人的脸上都笑成了花。

那时候,是八十年代中期,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大环境正在形成。对于几乎没有积蓄的庄户人家,这笔不到两千元的补助金,真可以算是一笔不小的巨款。

我和姐妹们,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宽裕一点的家庭。我算是家中的幼女,在父母的护佑下,对于物质和金钱,是没有多少概念的。我至今不能确切地描述处,父母收到这笔钱的时候,高兴到怎样一个程度。只是没过几天,我中午放学回来,在我家北屋的正中,那张平日里挨着墙,在过年时祭祀贡品的大方桌上,放着一个沉重的纸壳箱,颜色和现在装家电的箱子一样,四四方方的,横竖还打着包装带。原来性急的父亲,一大早就去城里,搬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不大,才十二英寸。为什么我说不大呢?因为这台电视机,不是我村里的第一台。村里还有两户有电视的人家,其中一户,是十四“英寸”的,比我家电视机,大两个“英寸”。那时,刚听说英寸这个词,而且听一遍就记住了,尽管还不知道,一英寸,到底是多大。

那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在村庄的前道上,是第五生产队里的树奎家的。树奎的大哥在上海工作,他特意买回来孝敬父母的。

正是这台电视机,让小村里的人家,从此以后,开启了一个新的娱乐时代。

还记得那个冬天,每天晚上,在树奎家里,总有熙熙攘攘的人来来往往,就像村庄里来了“演电影”的一样热闹。开始,先是人群的闹嚷,然后是电视机的声响。

乡村的夜晚,在流水的日子里一个接一个过,一块(部)接一块(部)的电视连续剧,也连续不断地播出,树奎的家,成了全村一个共同的关注。胡同里的邻居,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见了面,说的都是过年的话,如果出了胡同,来到街上,树奎遇见从来没有和他打过招呼的同村人,他的耳朵上,也会收集到人家主动敬上的一支两支土旱烟或者烟卷。

树奎家里的人,挺好说话。冬天冷,晚上常常是零下好多度。即使下雪天,他家也关不上房门。三间低矮的茅草屋里,昏暗的灯光中,人挤着人。房门口,乡民个个都翘首企足,向里观望;窗户的玻璃上,是压扁了的鼻子。一双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的方向,也不知道能看见屏幕上多少影像。院子里,太冷,长时间站着,脚都冻僵了,只好来来回回的跑趟。还有人出大门跺跺脚,再返回来向人堆里挤挤。还是挤不上的,就靠着墙或者蹲在一个角落里听。有烟火在院子里的黑暗处,明明灭灭的。吧嗒吧嗒的吸烟声里,送出来几声忍不住的干咳。《西游记》里的音乐声,从人的缝隙里转出来,飘荡在小院的上空。据说,连卧病在床的老邻居,也会哼上一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还有另一家,也有电视,只不过这家人,不希望被过多地打扰。一到晚上,就紧锁大门。即使有人把门拍的震天,除了几个相好对襟的朋友能进去,别人想都别想。我如果不是想起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这户人家在脑海里就是一个不存在。

某某家(我家)也有电视了!

这个消息很快在前邻右舍传开。一个热闹的冬天过去后,又转年到了夏天,村里的电视机依然很稀缺。

我虽然是一个女孩,却有一部分男孩子的仗义豁达。作为一个孩子头,当然也喜欢热闹,那一天,我把小伙伴们都邀请到家里看电视。

傍晚,大人下工回来了。父亲在院子里撒上水,用一把半新不旧的大扫帚,扫干净了院子的角角落落。母亲抱柴的身影急急闪进了灶房,她这是要早早地去做饭。放学回家的我,把书包朝土炕上一扔,就去准备大大小小的板凳。只等晚饭后,用一院子亮堂堂的灯光,迎接我的小伙伴和前邻后舍来看电视的乡人。

晚秋时,村人们忙忙活活地把粮食入了仓,眼看着又一个冬天就滑到眼前。

天冷起来了,来看电视的人也少了。常常是,电视机下,只剩下几个伙伴或者是一家子的堂嫂嫂和婶子。

最后一次,父亲把电视机搬到屋里后,不再搬出来过一次。他终于不用每天多打扫一次院子了,收工后的母亲,也能从容地去做更加可口的饭菜。我呢,进了初中,开始知道用功学习了。

那个冬天,一家人,伴着呯呯啪啪热烘烘的炉火,可以尽情地让电视剧引导着,去释放自己的情感,去领略大地的河川风景。

开始,没有人来看电视时,我还有点失落,后来才明白了,我家几个姐姐,都长大了,父母对她们看守的严了。村里不正经的小伙子,父亲母亲不再欢迎他们上门。而且母亲是村里的“女先生”,像读书人一样的规矩多,这也让有些人感到了一点怯意。

但是,偶尔还是有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晚上来我家和母亲谈一些事的。这时,姐妹们都在一边静静地看电视,而我,仍然是那个最肯表现自己的人。我叫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打着亲热的招呼,拿板凳和去沏茶。做完这一切后,我悄悄回到老地方,看着雅静的母亲,聆听着她和长者们的谈话,而且,我还会不时地去给他们添添水,续续茶的。这时候,我就真的成了母亲的贴心小棉袄。

在任何场合,我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和母亲一起,让一个没有男孩的农村家庭,更有尊严一点。尽管现在想起来,童年时的这个小姑娘,真得又幼稚又可笑。

后来,随着各家各户粮食的富足,又有不少村民,交上公粮后,把一部分余粮粜出去,换回一台或大或小的电视机。那些年,几乎每家每户,都新买了电视机,天天晚上,都有欢声笑语。尤其是大年夜里的春节晚会,一台电视机,就能让一户小小的庄户人家,加入到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共同举办的一桌天地之间最大的盛宴里。

如今,我家第一台电视机,早已随着父亲,消失在岁月深处。它和曾经流过我生命河的一些人事物事,一起变成了回忆和感恩的源泉,被我永远地收藏在心底。

相关文章

  • 乡村人家

    【文】 葱花 以前,咸鱼是贫苦人家吃的东西 被捕捞,加盐腌制,最后拌米饭和白菜 隔壁家的窗棱上,用红色的绳吊着晾几...

  • 乡村人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村邹邹巴巴蜷缩在河岸边,似暗夜里,永远没有睡醒的懒汉。 天还在黑着,鸡就叫了。河鸭被惊醒,扑...

  • 乡村人家

    每天都吹着海风,听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在傍晚的时候趟一趟海水,该有多快活。散步在小道上,凉风吹来伴有一阵柚子花香,小...

  • 乡村人家

    周末去乡下,刚入户就感觉一股浓浓乡村气息,主人家房子二层楼,不高也不气派,还略显老旧。屋下的鸽子笼倒显特色,用杂树...

  • 世界地球日,让地球因你变得不同

    从孩童时代到现在,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前谁家只要有了电视机,村里的孩子放学就蹭在这户人家门口,扒着窗台往里...

  • 乡村‖烟草人家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一期【乡村[https://www.jianshu...

  • 新电视机来了

    今天置办的新电视机安装好了。 在这个网络盛行,wife横扫的时代,电视机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以前家家必备的电视机...

  • 做人难,放下手机更难

    时代变化真快,现在的手机当电脑用,电脑当电视机用,电视机当摆设用。 这是一个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的时代...

  • 童年(十二)看电视、遭狗吠

    在80年代,村里也就两三家人有电视机,都是那种流行的黑白电视机,有电视机人家的门口竖着高高的天线杆,顶端有个“王”...

  • 从获地、建设要点、融资、盈利方面告诉您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新时代、新旅游、新使命,乡村旅游将在国家发展、经济转型、乡村振兴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毫无疑问,乡村旅游在新时代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视机时代的乡村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ux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