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晓海的绘画艺术

金晓海的绘画艺术

作者: 艺术家的创新 | 来源:发表于2018-08-12 17:53 被阅读15次

金晓海

国礼特供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家,G20峰会会晤厅背景画作者!1963年生于浙江临安,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曾受教育於中国美院花鸟画家陆抑非教授。现为杭州兰亭画院院长、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诗书画之友社理事、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画家,教授。

活动

证书

他的作品既法度严谨,又充满灵气,尤其所画兰花独具自家风趣。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收藏,其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厅收藏并悬挂金晓海的《雍容华贵图》,及收藏《硕果》、《清新竹笋》、《国色天香》、《兰花》、《独悄一春》等六幅作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收藏《牡丹图》、《万古长青图》、《松菊图》等作品三幅,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和军委办收藏《高风亮节》、《国色天香》等作品四幅,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古宅春韵》作品一幅,北京天安门城楼收藏《富贵长青》作品一幅。是全国第一位上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著名花鸟画家。

金晓海的绘画功力之深,业界颇有共识。他画的兰花最能反映出这一点。兰花看似简单却最不易画,所以,业界才“百年画兰”之说,多少画家不敢涉足,即使要画,往往也是几笔,作为丰富画面的点缀。金晓海却以画兰见长,更有着“兰花才子”的称谓。

看金晓海画兰是一种艺术享受,轻松挥洒,寥寥几笔,一幅兰画图就跃然纸上。笔者数了数,又一幅只有五片叶子一枚花,却亭亭玉立,如临清风。金晓海说,画兰笔数少的难,难在独立构图;笔数多的难,难在易乱。

而他画的兰花,无论繁简都能意趣盎然。金晓海不但善于画兰花小品,更善于以兰花为题材创作巨幅画作,比如,有一年他获得的中国美协和台湾中国画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书圣杯书画艺术大赛的最高奖银奖(金奖缺)的作品,就是号称“百兰图”的100米兰花长卷。洋洋洒洒成千上万株兰花玲珑剔透,潇洒飘逸,或迎风,或静立;或圆转、或翻折;或飘逸、或刚劲;或于泉石之间,或与翠竹相依相伴;或盆栽,或瓶插,刚柔并济,俯仰穿梭,意趣生动,绝无雷同。

今天,金晓海画兰更是驾轻就熟,“钉头、鼠尾、螳螂肚”,简单的兰叶撇画,生出了无穷变化。

金晓海有一支很特别的毛笔,这支笔没有笔锋和笔肚,只在笔根留有稀疏、参差而又坚硬的短毛;用来画草,丝丝缕缕恰能反映出小草的细密和柔劲。起初,人们都以为笔是特制的,也诧异能工巧匠们是如何做出来的。可每当问起金晓海哪里定做时,他总是笑而不答,久了,才知道哪些笔都是画残的秃笔。他有很多支这样的笔。金晓海用秃笔画草,被大家戏称为“秃笔草”。

金晓海的牡丹也别具一格,总体特点是“写意画法,画出了工笔效果”,他也因此获得“牡丹皇子”的称谓。据说,2004年前后,有日本画家为了破解他的画法,邀请日本国内众多好手云集黄山研究,结果经月无功而返。事实上,金晓海在画毛笋时也借鉴了该法,独特的画法使他画的毛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金晓海成名很早。1990年,其作品《秋夜》就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1992年,他参加中国文化部赴马来西亚举办的中国画展;1995年,作品《百米墨兰长卷》获《书圣杯》国际银奖。中宣部原副部长翟泰丰亲笔为金晓海题写了四个字,“兰花才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金晓海的作品《世界和平》入选《人民大会堂珍藏书画》,这本画集是人民大会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建堂五十周年,从大会堂历年收藏的中国近当代书画名家佳作中精选而出的。收入该画集的作者有艺术大师、当代名家、书画精英,其中包括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启功等名家大家。

《世界和平》画幅高4.6米,宽2.46米。图中虬劲的榕树盘根错节,象征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文明;巨龙般的紫藤,象征着中国正在腾飞;二十二只栩栩如生的和平鸽,象征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飞泉瀑布,象征着世界和平源远流长;繁花似锦,象征着祖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画面色彩丰富和谐,寓意深刻,必将成为传世佳作。

金晓海还出版过众多教材。今年初,《水墨兰花画法》、《水墨竹子画法》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从明清至今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扬州画派的形成和海上画派的兴起,意味着中国传统绘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也对浙派画风形成一种推动作用,意味着传统绘画正在摆脱原有的历史局限,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始向新的审美意识所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化。

金晓海置身于艺术变迁的时期,现在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这是历史赋予当今每个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他根据自身条件,明智的选择了顺应历史潮流需要且符合绘画艺术发展规律的创新之路。

晓海君二十几年来经过艰辛的艺术实践,以其对艺术的悟性和勤奋努力,集传统各家之长和现代艺术的精华,将个人审美理念、艺术追求和时代需求高度协调统一,“用古人于新意,以我法造天地”(陈蝶野语),终于创出一条既有深厚传统精华又有时代新意的作品,既为专家认可又受时人喜爱的绘画新路。

金晓海创作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造型生动,特别是他善于把民族民间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和谐地结合起来,开拓性的创作出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境的精品,且具有时代的艺术风采。

晓海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艺术风格、有力地突破了传统、保守、狭隘和僵化观念的束缚。冲破了那种空虚没落消极的审美情趣。如荷韵、芭蕉系列作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给浙派画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在创新方面,金晓海曾尝试过很多路子。试看封面这幅《蕉下育雏图》,用墨大胆,把中国写意花鸟画历来大多都是以浓墨在前,淡墨衬后的画法加以倒置,把淡墨写在前面,接着后面泼以浓墨、再以层层渐变的方法向后衬托,直至淡到虚无飘渺为止,使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而且达到自然和谐统一,为当代中国花鸟画坛探索出一条新的更广、更阔的写意花鸟画技法。他笔下的和谐、荷韵系列、芭蕉系列等作品都是采用他自身独到的艺术语言来创作完成。

细看《油菜花开》斗方满构图,下方是浓浓的墨青叶子、中间是一片黄花、浓浓淡淡,一直延伸到无际的天边,远近透视合理,画面简洁大气,这种来自农村的灵感经过画家的艺术剪裁,飘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收的喜悦。他笔下的《春城花开》、《紫气东来》等系列作品都是采用与西画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手法来创作完成的,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

曾参加西部辉煌提名展的《古宅春韵》是画家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精心之作。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的雅室内,八仙桌上放着一卷古书,青花瓶内的一束牡丹娇艳欲滴,透过窗棂,庭院内几树玉兰竞相怒放。全画以水墨画成,古色古香、内暗外明的光影效果,交织成一幅幽静古雅而又生机勃勃的书香门第、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晓海君为人谦和淡泊,勤于笔耕,而他的作品却处处显现出才气和灵性。潘天寿说:画家为人要老实,而画画不可以太老实,画画的时候应当出奇制胜,所思非夷。晓海君秉承潘老意境平日宽和老成,勤学苦练,而在创作的时候则意气风发,随心所欲。所以他的作品既法度严谨,又充满灵气,而且不时爆出新奇的亮光。假以时日,晓海君在艺术上的成就无可限量。

《兰为王者香》

《三清图》

画竹

有节有香有骨

中国艺术史,犹如浩瀚的银河系,群星璀璨,纵横古今,才华横溢的国画大师人才辈出。而画兰竹最为著名、也为金晓海推崇的,莫过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一生兰,半世竹;喜写兰,怒画竹——现代人很少有这种心境了。几十年来,“兰花才子”金晓海坚持临摹郑板桥,从传统中汲取古人的艺术精髓。

在金晓海眼中,兰竹能代表一个人坚贞不屈、心地光明等品格,因而托物言志,意境深远。仔细欣赏他的兰竹,情趣盎然。

从小生长在临安的大

晨曦里,暮霭中,远眺山峦间此起彼伏的大竹海,近望美术馆窗外的这片竹林,金晓海感言:一幅好作品讲究意境,引观者其中;讲究心境,让观者由看而读;讲究悟境,带观者入画,品百味人生。

于是,人们看见,金晓海在宣纸上勾勒的各色墨竹,均有自己独到的韵味。

他笔下的竹,法度严谨,疏密有致。只见他先用淡墨逐节画出竹竿,以稍浓墨出节、顺节而出枝,后以墨笔挥就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虚实相映,如灯取影。

他笔下的竹,粗中有细,竿竿精到。画中物象,静动变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交相辉映。静中亭亭玉立,任君畅游。动中傲视自然,生机勃发。

他笔下的竹,即便是破土的春笋,也夹带着泥土的芳香和晨露的蒸蒸日上,势不可挡,尽显君子气度。不论是茎叶繁枝,运笔均粗细有致,染墨浓淡相宜,明暗凹凸分明,层次丰富,节奏和谐,充分表现了青竹的俊逸之态。

金晓海笑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追,以遂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境界稍纵即逝。

当看到报纸上消防战士冒险抢救群众生命财产身负重伤住院的消息后,辗转反侧,曾为军人的他百感交集。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意?他最后决定以兰竹入画,专门创作了一幅《兰竹图》送到受重伤的消防战士杨万东的病房,颂扬消防官兵舍生救人的优良品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晓海的绘画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as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