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603046/b83b5475fcaf4b0c.jpg)
给Z
麻州居家令从5月4日延长到5月18日。目前麻州确诊人数超过6万,按前两天公布的数字,住院的新冠患者3900多。数字总是枯燥,且解读方法不同,结论也就不同。还是说说这一周来所见的吧。
上周六天气极好,想去Concord兜一圈。月初开车出去,路上车还很少,颇有冷清感,让人觉得疫情实实在在地来了。一个月后的现在,按数字,疫情之严重有增无减,但在95号路上,如果不是有提醒大家保持社交距离的字幕,真的会觉得过去的生活已经回来了。车流如攒,下高速口甚至有点小堵。路过瓦尔登湖,本想停下来走走。结果,怎么说呢,用“人满为患”肯定是夸张了,但停车场很满,四处走动的人很多,还有野餐的。没敢停车(实在是也不知道该停哪里),直接顺着开过去,看到带着钓竿和小桶的垂钓者悠闲地从林间走出来。阳光,花开的春天,树林,湖,所有的都不被辜负。回来时近中午,路旁跑步的人颇有一些。隔离前一直是在户外锻炼的,一般一个半小时,整个街区都遇不到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在外面锻炼。这可能就是朋友说的健身房关闭的缘故。
以前想过什么对人的影响最大。比如理想,智商,体能,或者意志力。现在形成了全新的认知,还是沈从文说的对,是惯性。习惯怎样过生活的人,不管外界怎样改易,还是会沿着内在轨道行进。如果教育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什么大学或者将来的生计设想,而是一直探讨和尝试建立怎样的惯性,才能让小孩子过这美妙的一生,该是多么有趣的教育!这个世界真的很有意思,觉得匮乏的不一定是穷人;觉得安全的不一定是被层层保护起来的;觉得快乐的也未必是事事圆满的。惯性一旦形成,就会追着自己的脚踪下去,很难被阻住。
最近很少写了,主要原因是时间太满。每个晚上都在大都会的歌剧中流连,大都会每晚一部歌剧,都是很经典剧目,就像之前他们举办的线上音乐会的名字:At-Home Gala。本周的前三部是多尼采蒂的多铎王朝三部曲,部部都精彩。昨晚Sondra Radvanosky饰演的伊丽莎白一世,令人心折,眼目一瞬都舍不得离开。曾经追想过为什么喜欢各种表演,追到头,觉得是小时候经常被母亲带去看评剧的缘故。草蛇灰线,千里不绝。
说到这儿,大概说清楚了吧。同样的一场疫情,因为各个社会不同的文化,人们形成的不同惯性,过程中的演绎和结果都不可能相同。今天看附近小学已经开始有工人做设施维护,虽然复工还没有正式开始,估计为期不远。至于复工后情况会如何,总觉得和现在也差不多。这时可以回溯一下开篇时的数字,这个数字的意义在于,峰值时医疗体系是否经受住了冲击。前一个多月的隔离,不过是在试这个,只要能承受得住,生活和社会状态就会回返。当然,这是我猜的,没有凭据,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只是从这个推想里去构想一下后面的生活和安排。看,我的惯性就是这样,喜欢去计划在以泰然自若、随遇而安为惯性的人眼里,这就是很蠢的行为。你说,这惯性是怎么来的呢?值得好好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