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别人的道再好,也不是你的——我观《悉达多》

别人的道再好,也不是你的——我观《悉达多》

作者: 我所谓i | 来源:发表于2021-02-08 10:14 被阅读0次

道需自求,自行其道。

《悉达多》小说主人公是悉达多,他遍历人生、阅尽世微,从婆罗门贵族青年,到离家成为苦行沙门,遇佛陀乔达摩而不皈依,继续自求己道,又在体悟财富爱欲的享乐与痛苦中沉沦20年,接着超脱放弃一切,从零开始,作为河流的摆渡者又经受亲情血缘的牵绊,最后在白头之年大彻大悟、求证悟道,成为与“佛陀”不一样的另一种得道者与觉悟者。

历史上,佛陀俗名乔达摩·悉达多。

在文中,乔达摩是已经得道觉悟的佛陀,悉达多是半生求道证道、暮年终于得道的另一种佛陀。也许,不觉悟者是一样的,而觉悟者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觉悟、各行各的道。自己求证的道,才是道,比如乔达摩与悉达多;信从皈依先觉者的道,只是道听途说,并非得道,比如乔文达——悉达多的挚友与影子、佛陀的信徒、顿悟前没有自我,

《悉达多》小说主人公其实是三个人——悉达多、乔达摩、乔文达,这三个人实质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三种状态或境界:

乔达摩——得道(结果);

悉达多——证道(过程);

乔文达——迷道(盲从);

一而三,三而一。

别人的道再好、做得再对、说得再有道理、信从的人再多,你看了、听了也不是你的。

通向觉悟之路千千万,自己只有上路才能得道,自己得去经历、去感受、去反思,求是而非求同或求异,自己践行并心悦的道才是你自己的道,以至心无挂碍、自在从容之境。

在我看来,“拈花一笑”解为“以心传心”,“传”字未尽意。

不是,佛陀将某个“道”(佛理/感悟)通过拈花一笑“传”达给迦叶,迦叶觉知会意而笑,佛陀先觉,迦叶后悟,佛陀导致迦叶觉悟。

而是,佛陀与迦叶各有经历、思考与感悟,殊途同归、早有共识,于是拈花时才会相视会意而笑,佛陀的觉悟与迦叶的觉悟没有因果先后关系。

“道”,岂能来自他人之传?只能源自自我经历与感悟。你的道不能成为我的道,只能是我的道与你的道相近类似、不谋而合,或者道完全不同,只是最终的行为表征、心灵状态相似:心无挂碍、自在从容。

也许真理总是相通,主人公悉达多的见解(其实也就是作者的见解),恰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还有王阳明的“致良知”不谋而合。

“佛,你无法用话语和讲经来告诉别人,在你大彻大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却不能。人可以发现它,可以体验它,可以享有它,可以用它来创造奇迹,但是却不能讲述和传授它。”
“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要有所发现的人,是不会接受什么学说的。但是,已经有所领悟的过来人却可以赞成任何学说,任何道路,任何目标,什么也不能把他与生活在永恒之中、呼吸着神的气息的千千万万人分开。”

道,是什么?

道不可道,难以言说,说的只是接近、只能启发,不是道本身。

化为行动,知行合一,做到了才是真的知道,否则只是假知道。

融于生活,而非孤立,没有孤零零的求道证道,不是面壁十年,要与日常生活点滴相关,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存在于生活的每个部分。

总觉得悉达多似乎太“顺”,心想事成,无论身为贵族、沙门、商人,无不顶尖,这有点超现实;有此能耐,距离悟道也就一念之间。对于凡俗,受困红尘、苦不堪言、为事难成的凡俗之人,有为尚且艰难,何况得道超脱?

但是“道”只能是那种解决人生终极问题的天大之“道”吗?

“道”不只是大道,也该是化解细微心灵困惑的微小之“道”,化解生活、工作中遭遇的一个个小小的困惑与煎熬:

竭尽全力没做成事,为此困惑;便在做事中想通,想通中尽力做事,心无挂碍、自在从容,这便是得道;

做成事情但没得到认可,为此不解;便在成事中想通,想通中成事,心无挂碍、自在从容,这便是得道;

得到认可但觉得不够,为此痛苦;便在认可中想通,想通中认可,心无挂碍、自在从容,这便是得道;

求而不得,为此煎熬;便在求中想通,想通中求,心无挂碍、自在从容,这便是得道,

……

道有大有小,存在于为人行事的点点滴滴中,怎么想通、怎么践行、怎么心悦,因人而异,因为:

道需自求,自行其道。

以上所言,更接近于“道听途说”,自己真能做到多少?很惭愧,恐怕没多少,我应该不过是在“夸夸其谈”罢了。

我姑妄言之,观者姑妄听之罢,毕竟:

自个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道”场。

文 / 我所谓

时 / 2018年11月24日阅

        2021年2月6日整理

相关文章

  • 别人的道再好,也不是你的——我观《悉达多》

    道需自求,自行其道。 《悉达多》小说主人公是悉达多,他遍历人生、阅尽世微,从婆罗门贵族青年,到离家成为苦行沙门,遇...

  • 悉达多太子 目录

    悉达多太子 目录 【悉达多太子】1 【悉达多太子】2 【悉达多太子】3 【悉达多太子】4 【悉达多太子】5 【悉达...

  • 繁华历尽见真淳

    一、流浪者之歌 在《流浪者之歌》这本小说中作者赫尔曼•黑塞借助悉达多•乔达摩的名字“悉达太子”和悉达多•乔达摩求道...

  • 每天读本书Day99-《悉达多》

    内容介绍 《悉达多》讲的是婆罗门青年悉达多离开家乡,拜师修行,寻求智慧的故事,悉达多经历了精神净化,也在世俗社会之...

  • 寻求与发现

    在《悉达多》里,悉达多对自己以前的一同求道者哥文达为什么讲寻求与发现呢? 因为他认为,哥文达一生求道,不过是只是在...

  • 《悉达多》

    《悉达多》讲的是公元前6世纪,婆罗门青年悉达多离开家乡,拜师修行,寻求智慧的故事,悉达多经历了极端的精神净化,也在...

  •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Hsees 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 写的一部关于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求道之旅。 少年时,我只知道敬...

  •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 (神学➡️沙生➡️佛➡️寻求自我➡️寻死➡️与摆渡人为友➡️因爱而不得失去理智➡️解脱:成为摆...

  • 负罪感-佛陀的诅咒

    《悉达多》里,魔物占据了悉达多的身体,并肆意享受酒色。有一天,悉达多对着魔物说:“你,将受到佛陀的诅咒。” 魔...

  • 《悉达多》中的轮回观

    这是赫尔曼黑塞写的一本哲学小说,主角如书名,是悉达多。讲的是佛教太子悉达多毕生追求“阿特曼”的故事。我认为这个故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人的道再好,也不是你的——我观《悉达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ex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