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走路时摔跤、和小伙伴相处时发生冲突、考试考的不好......从小到大,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数不清的挫折。
面对挫折采取不同的态度,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产生不同的结果:孩子在受挫后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常会失去自信,产生退缩的情绪,甚至变得越来越软弱;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孩子则会坦然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对挫折的承受力、意志力。
先看两个事例
1.
昨天早上起床他自己搭乐高的飞机,机翼部分他安装不了,他一边哭一边搭,持续大概10多分钟的样子还是没有安上,最后他拿过来要我帮他,我当时很火大,觉得他哭的很烦,就给他收了,事后又后悔了,然后趁他上兴趣班的时候偷偷给他弄好了。
2.
儿子8岁二年级,做不好事情就哭。比如写作业,写字写不好就生气,纸都擦破了,一直哭。我过去想抱抱他,安抚他,说“没关系,写不好就不写了”,没想到他更生气了,把我推开。后来我也生气了,说了些不该说的话,他狠狠地看我的眼神让我心惊……
类似的小事,或许每天都在发生。为什么生活中,有些孩子能很快从挫折中调整过来,而有些孩子却不能。比如:同样是不小心摔倒,有的孩子很快自己爬了起来,而有的孩子却等着大人扶。
其实,这是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差异。
这时,我们怎样做,可以给孩子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有抗挫力、更加强大起来?
01 正确归因,正视挫折
“失败乃成功之母”应该是有前提的,而这前提就是:正确归因,正视挫折。
比如孩子期中测试成绩不理想,那么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斥责或盲目的鼓励,而是要引导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是自己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知识没掌握好,还是自己考试时做题的习惯不好导致失误太多……正确归因,及时改正或弥补,以便下次达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时候,这样的失败难道就不是一种收获吗?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思考应对挫折的办法时,这样的疏导难道不是一种成长吗?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正确归因,让孩子正视挫折,提升孩子耐挫力。
02 帮孩子学会用“思考”来面对挫折
让孩子自己思考。比如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说:“妈妈知道你难受,但是现在模型坏了,我们能怎么办呢?”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他自己想办法去面对这个挫折。
还可以接着问:“修好后,我们可不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让这个模型更好地被保护呢?”让孩子成为思考者,挫折就成了意义非凡的教育契机。
03 及时响应孩子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非常愤怒的时候,你一定要第一时间让他知道你很清楚他的感受。蹲下,然后和他说“爸爸妈妈知道你很难受”。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够很大程度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明白无误地让孩子知道你能够感受到他的不愉快。
当孩子的情绪被觉察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有力量来面对下一次类似的挫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地了解自己,从而能够学着照顾好自己。
04 用丰富的语言对孩子说话
比如孩子摔着玩具反复嘟囔“再也修不好了!我讨厌他!”这个时候你可以用丰富的语言去回应孩子。比如“宝宝,你认为再修好很难是吗?”“玩具被弄坏了你很生气吗?”通过更加丰富准确的语言,引导孩子明白挫折在哪儿,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就能克服这个挫折。
05 学会放手不放眼,减少孩子依赖感
从平时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让孩子独自去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饭要自己盛、衣服自己洗、房间弄乱了自己要动手收拾等。这是孩子好习惯培养的开始,也是播撒独自面对困难的意识的种子。
其实,孩子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可以成为日后重要的人生经验。适量的挫折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
1.
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协调和谐的发展。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容易养成坚忍不拔、独立乐观的性格,最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挫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丰富和完善人生。孩子从小经历的一些小挫折,能增加幼儿的生活阅历和实践能力。适当的挫折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提高应变能力,使孩子见多识广。
3.
有利于心理健康
孩子强大内心的培养,是离不开挫折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看作是温室里的花朵,适当地经历些小的挫折,让他们的优越感没那么强,孩子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否得当,逐步就能培养出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父母在逆境中陪伴孩子,与他一同经历,一同承担,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勇敢,更具备抗挫折的能力。才能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成才最关健的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