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闹会让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会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反感。所以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调整情绪。
1.孩子在饿了、困了、病了、累了以及无聊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脾气,就是所谓的“找碴儿”,我们需要提前预防这一类情况。比如,知道小鹿晚饭没有好好吃,在睡觉之前,就得让他吃点东西,喝点水。
2.幼儿的行为没有需要惩罚的说法。他们哭闹不过是想唤起注意,大声嚷着不过是想睡觉,又或者对我们制定的规则表示不满。他们可能需要表达愤怒、沮丧、困惑、疲惫和失望等情绪,尤其是在大人设定的规则让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这些情绪化的反应都应该被允许,甚至被鼓励。孩子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且不受批评的自由。如果他需要把沙发上的抱枕拿下来扔掉,那就让他扔吧。
3.不要急于“哄”孩子,更不要以呵斥来压抑孩子的情绪、否定孩子的感受,“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等等,总之不要运用语言暴力更不要用身体暴力。
打骂的危害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斯坦福大学有一项研究指出,当孩子感到压力和害怕时,他的大脑会释放一种有毒物质叫氢化可的松,会损害记忆力区域的脑神经。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放松不焦虑,是促进大脑健康发育的关键。
4.孩子哭闹之后,不能打,还不能哄,那要怎么做呢。和孩子共情,说出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现在很不高兴。”同时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我不高兴、我很伤心、我难过”等等。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愤怒过度到难过。
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认识情绪。例如,有一次班上孩子将一些食物扔到地上之后,教育了他几句,他就哭了。我们告诉他,你现在的情绪就是愧疚。然后,我解释给他听。后来,他做了一件让他感到愧疚的事情,他主动说出了他的情绪——“愧疚”。
在孩子发泄的过程中,给孩子共情——今后在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不会仅仅体验幼稚的感情——气愤,而是能够体验到更加成熟的感情——难过,并且接受令他失望的现实。
在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进而学会表达,教会孩子了解自己,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