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的“微创伤”?
原有的、貌似稳固的认知,由于某个事件或场景,被动摇。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这是认知的进化,源自原有的固化认知的升级。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好像是人的伤口,被撕开又重新愈合。
通过不断学习,持续经历各种“微创伤”,在这期间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而实现这种认知升级的载体就是自己的知识账本。
我们不仅要拥有自己的知识账本,还需要有一种严格地给自己做知识审计的习惯。
每天都在自己的知识日记里记下一页:
上半页是:“以前,我一直以为,……”,
下半页写着“没有人告诉我,……”
在学习中会发现,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原则里。而原则的核心是同步。
人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都受制于蕴含其中的原则,在原则没有发生实质性进化的情况下,你能改变的——无论是内在外在——都微乎其微。
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因为他们从未改变、优化他们的原则,甚至从未反省过一直在驱使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底层代码是怎样的。 你生活、工作就是在犯着错误,都在经历着痛苦,即使你看上去已经很成功。犯错误是人的宿命,人与人的差别是犯错误的方式的差别。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正确地犯错误”的人和“错误地犯错误”的人。 前者总是能够持续地以X光般的反省方法获知自己行为原则中的Bug,持续地消除Bug,优化原则,实现原则性进化。后者则总是自觉无辜地犯错误,从来不与自己的简陋、粗劣的原则打照面。
为什么要主动去接受认知的“微创伤”?
因为焦虑感。为了消除焦虑而不断学习,但又陷入困境:学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唯恐错过”,持续的囤积知识,从而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但这种感觉很不稳定,因为新知太多、信息太多。
焦虑感是一种变质的紧迫感。 紧迫感的特点是面对重大的挑战迅速确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方法和流程,紧张而有序地解决一个个阶段性问题,遇到阻力快速试错,直到实现目标。 紧迫感最大的特点是保持“操之在我”的心智状态,不给恐慌和怨怼留任何空间。 而由焦虑驱动的挣扎,其特点是局部、节点的方向感汇聚成整体的混沌,众多的矢量之和趋近于零。
打破负向循环的链条,将自己从焦虑中解脱出来,需要的是逃离舒适区,不仅仅满足于听书或阅读,而是思考和记录,这是个艰难挣扎的过程,同时也是“挣认知”的过程。写下自己的认知账本,学有所用,知行合一。在这期间,会有自我质疑的痛苦,但也有蜕变新生的喜悦。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开篇前言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