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执教的《雾在哪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节课,李老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很强,整节课的设计流畅、生动、灵动,那我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欣赏李老师这节课带给我美的感受以外,更关注的是这节课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优化这节课,是否更为关注学生。
这节课李老师注重对朗读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感受雾的特点,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功能有:抢权、随机挑人、反馈器收集数据、二次作答、计时和平板推送小组作品。从流程上看,每一个时机使用信息技术都是合理、自然而不是形式 化的,我自己上课也许还要蛮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到这个层次,但因为是旁观者,也有自己一些小小的想法。

图一:在指导“我要把大海藏起来这句朗读时”,有些细节可以看出老师很细心,比如把没有人关注的选项4藏起来,老师主要采取了二次作答的形式收集数据,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老师设置好的4个选项,然后指导朗读后再进行二次作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朗读是有对比再进行作答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状态。
但在这里我认为学生对比和思考是比较仓促的,是不是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怎样停顿,把学生的停顿设置为选项作答,然后再随机挑人请学生读、听、体会背后的感情(雾是淘气或是自信的),再进行二次作答,挑变更学生说想法最后指向本质——有时朗读不止一种停顿、不止一种读法、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感情表达。在这里老师只是利用了数据去检测情况,我想更好的利用数据决策、去互动、去对话,更能看到孩子的思维。这是我认为的一个小小遗憾。


图二:这里老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平板推送小组作品,老师计时给孩子任务观念,在这里可以看到学生作品成为素材,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但另一个遗憾在于我觉得老师预设还是多了些,老师自己选择了两个小组作品,示范读完后师生快速选择右边的作品,但是老师最后课件呈现的预设读法并不是前面两种,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失误,不如用学生的作品上改进,现场标注,我认为这样的生成会更自然。
一节课因为真实、生动才有这么多可学习可探讨的地方,我的见解可能还不大成熟,自己的信息技术融合课实践还不够,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