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诵读.想象.补白——古诗文教学的点睛之笔——读《如歌,指向更

诵读.想象.补白——古诗文教学的点睛之笔——读《如歌,指向更

作者: 黄小转 | 来源:发表于2020-02-05 15:35 被阅读0次

                      万江中心小学  黄转华

            近期,拜读了彭才华老师的《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一书,彭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主张”一节通过“如歌,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性表达”、“如歌,语文教学艺术的应然追求”和“如歌,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质表现”三个观点,为读者解释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词采优美,文如其名,才华斐然!

            彭才华老师在“如歌,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性表达”一小节中的,提出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语言建构与运用”,里面提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这一小节,彭老师告诉我们教者,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语感的培养,通过课堂上优美语言的捕捉、聚焦,后经反复朗读、诵读的“操千曲”,方能将语言知识内化“后晓声”,才能成为学生带的走的语文能力,并且渗透进学生的心中,升华为价值观、审美能力的一部分。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者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郭先生所指的对言语的敏感,跟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所提到的语感意义相似。彭老师和郭大师两者的观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下意识地关注、欣赏有价值的语言,语感的最基础形态,也是良好语感形成的开端。关于语感的培养,是一节语文课的核心所在。

          此次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安排129篇优秀古诗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55篇,增幅80%,平均来算,每个年级也有20多篇。因而,研究古诗文教学取向及教学策略,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将对小语阅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此书时,我重点关注彭才华老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案例与文章。让我们到彭才华老师的“如歌语文”中,一起泛舟探寻!

            一、诵读——为培养良好语感点睛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中提到“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和“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一共有五个教学环节,但是教者在前面三个环节已经完成了读通、读懂并且初步能够背诵古文。从整节课的教学时间来看,诵读所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这也是凸显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七律.长征》一课中,教师板书“声音”,通多形式多样的诵读,“将朗读进行到底”了,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感受到毛泽东的伟人形象,走进了长征那段艰苦峥嵘的岁月。

            二、想象——为有效情境创设学习点睛

            周丹虹在《文本视角下的学生言语敏感培养》中提到一个观点:用“补一幅” 的想象方法,“敏”其语言画面。她提到“具有语言敏感度的读者能将文字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而作家的敏感度更强,能将事或景的画面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甚至引导学生在阅读某一文字时联系相关的其他画面,带动更广阔更生动的想象。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有意识到无意识过程,就是语言敏感度增加的过程。”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好“想象”这一支笔,拓展课堂上更多的情境学习,无疑会给课堂增添许多言外之意的色彩。

            彭才华老师在书中提到自己教《渔歌子》一诗时让学生找出诗中“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和“细雨”等景物。 此时,在理解两个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必须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内化和输出的过程,锻炼了学生将语言想象成画面的能力,也教给学生学习边读边想象这样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想象,为古诗文有限的文字插上一双翅膀,将有限的景色化作具体的景象,有效地创设情境,为它们配上颜色、配上声音、配上温度......让学生结合自己积累的语言经验和生活体验,与这些简凝的文字搭配、重组,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而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彭老师通过“尝试创作,品文言之趣”让学生想象诸小儿在验证李子是苦李之后的对白。然后进行情境创设的表演,学生兴致盎然,加深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补白——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点睛

            如果彭老师的古诗文教学课只完成了前面的诵读和想象,那仅仅是能算上一节合格的古诗文教学课。“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彭老师真正厉害在于,他的古诗文教学课里面蕴含了很多思辨性的教学,不仅停留在语言积累层面,而是真正地贴近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就《清平乐.村居》、《王戎不取道旁李》和《七律.长征》等三个课例来谈。

        (一)补白背景知识

            第一次听到《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无法言喻我内心的震撼。关于这一首诗过去几年的课例,大多停留在通过想象村居的和谐、自由的环境,感悟宋词的韵律美和诗中的乡下的和谐美。但是,彭老师锐利的抓住“溪”这一个字,从字形到字义,为我们展现了不为读者常知的“溪”,并且通过“1+x”和大数据统计的形式,为我们总结了辛弃疾词中各种各样的“溪”,突出了“溪”的别具内涵。

          如歌一般的语文课,是有“起承转合”的。彭老师为我们补白了“溪”的知识后,突然画风一转,补白了辛弃疾另外一首千古传颂的《破阵子》。两首宋词风格迥异,但是却写于同一时代! 这是一整节课的高潮,同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点燃了。

          (二)补白思辨空缺

            大师的课,大在不仅是一节好课,更是一节耐人寻味的课!诗中的思维含量,需要教师“抛砖引玉”地点拨,才能激发不一样的火花!

          《王戎不取道旁李》彭老师巧抓“惟戎不动”,进行思辨教学。当教师提出“同学们,王戎真的没‘动’吗?我却偏偏认为只有王戎‘动’了,反而是诸儿‘不动’呢!”这样的“动与不动”之问,在孩子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波浪,酝酿着一场思维的风暴!

          (三)补白生活经验

            在《七律.长征》一诗中,里面关于长征的古诗,学生非常陌生。那么为了能够有滋有味地把诗读好,教师需要为学生这一片空白的“长征”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教师巧妙利用资料袋中的“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2万5千里”等数字,并且还拓展了关于长征的书和影视作品——《红星照耀中国》300000字;《长征行》340000字;《地球的红飘带》482000字;电影《我的长征》95分钟;电影《四渡赤水》155分钟;电视连续剧《长征》24集1080分钟......通过时间、空间的长,弥补了学生对于“长征”的“长”的生活经验认识的空白。

            这样有理有据,结合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抽象的概念和意象,更好地进入诗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诵读.想象.补白——古诗文教学的点睛之笔——读《如歌,指向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us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