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一展现脆弱
虽然可以选择去面对各式各样的经验,但孩子很快就被教导要去控制自己和环境,以免展现脆弱。为了得到最大的愉悦与安全感,他们学会采取迎合的姿态去控制他们的父母,并塑造自己的行为以确保得到父母的庇护。当然,为了控制父母,孩子必须了解什么是大人乐见和不乐见的,然后依此来修饰自己的行为。孩子学会控制表情、情绪、行动,并解读父母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得当。简言之,为了控制别人,他们先学会了控制自己,就这样为此后的人生设立了一套模式。他们得到的奖赏是更高的安全感和愉悦感;付出的代价则是丧失自发性的表现,以及许多真实、本然的体验。这会成为他们日后与他人关系的原型,甚至整个人生态度的原型。与其接收外在世界的
信息并回应之(亦即展现脆弱),人们通常会试图去控制自己及其环境,好能预测事情的动向。相对地,一个人若愿意展现脆弱地回应生命而非抗拒它,他的内在力量就会随之增强。
控制自己和他人需要权力,而人只要愿意去体验生命的各个面向就能培养力量。相信权力的人视人生为逆境,相信力量的人愿意参与生命的历程,纵然会体验到痛苦、不安,展现脆弱,但若能拥抱这些以及生命中的喜乐,他的力量就会与日俱增。
非存在状态一存在状态
以存在主义者的立场来说,人的处境就是明知死亡不可避免,却仍努力肯定自己的存在。前文说过,维系权力的种种行动和态度需要高度的控制力,以及对生命实相有防卫性否认。因为如此,会让人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并与生命对抗。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这样的人是否认存在的,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非存在状态。防御、自我保护、自欺欺人以及其他控制自己和他人的尝试,都会让一个人走向非存在状态。开放、展现脆弱、承认和接受生命的实相,则会让一个人迈向存在状态。
孤立一亲密
亲密包含揭露、分享与愿意展现脆弱。没有这些,人与人就不可能变得亲密。一个人如果企图控制另一个人,害怕没有安全感或受到伤害,就会导致一种去人格化的疏离和孤立状态。一个人若想在生命中体验到亲密,就必须开发自己的力量。我们在《懂得爱》中,对如何发展亲密关系有更多的论述。
物化一以人相待
当人展现脆弱时,即是在揭露自己是一个人,有着人的情感。当一个人为了维持权力和控制,而与他人保持距离时,便是将自己和他人去人格化,把彼此都当成了物件,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权力行使的对象不是物件就是被物化的人,抑或内在那个"被物化的自己"。不管那个对象是别人或自己,都含有一种去人格化的过程。力量是属于个人化的,是把自己和别人都当人来看待。人只要愿意向别人揭露自己,他们的力量就会在分享感觉、揭露自己的观点、向另一个人展现脆弱的过程中逐渐增长。分享对彼此和自己的物化,人们就能将物与物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增进亲密度里一个至为关键的过程,而本书(第10章)及他处提出的沟通模式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工具。对于亲密关系的发展,我们在《懂得爱》中有深入的探讨。
成就一精益求精
我们在第1章描述过人们如何力图通过成就来达到理想我的形象。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就动机来自外在的参照物。但因为这些成就往往违背了他们的内在本质,所以他们无法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满足感。
相对地,凭借力量,人们精益求精的能力和才干就会逐渐增长,虽然不见得能得到外界的赞扬甚或承认。有精益求精能力的人了解自己,也了解身处的世界,但不会刻意投注心力在特定的结果上;相反地,追求成就与控制的人经常会执着于结果,并表现出伴随权力和支配而来的冷漠。精益求精的结果是本然技能的发展(亦即个人潜能的自然发展),而成就所达成的是牵强的技能表现(亦即与个人潜能无关的表现)。
严肃一幽默
追求成就和权力是件严肃的事,过程中一个人必须懂得控制自己和出现的状况;相反地,选择力量的人较能幽默地看待自己,较能接受并欣赏自己的能和弱点,以及人生的境遇。
注意力一认同
认同另一个人(认同 recognition 的拉丁文 re + cognoscere 意指"再次认识")需要一种相知相惜的感觉;注意力则意味着双方的物化,以致无法认同彼此。当我们认同一个人时,所体验和认知的是他的实相;而当我们注意一个人时,则会比较聚焦于他所做的事或他是否达到我们的期望。因此认同是与力量、存在、自我实现相连的;注意力则是与权力、控制、成就相连的。
安全感一不安感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时都有不可预测的变化。对极度仰赖大人照顾的婴儿来说,伴随这种不确定性而来的是强烈的焦虑感,显示他们对生存有着根本的不安感。这种存在焦虑是每个人的天命。为了减轻焦虑,孩子自幼便试图从他们与大人的关系里得到安全感;他们学会迎合父母以便得到关注,及确保自己能继续得到照顾,就此展开了第1章所描述的过程。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强者,能为他们遮风挡雨。如果父母开心,孩子就能平安无事,将痛苦降至最低;要是父母完全弃孩子于不顾,孩子就可能消失。因此,婴儿的哭声表达的是他对生命不可预测的体认,以及对外在庇护者的依赖。这种内在的不安感会延续到成年,导致依附、以权力为本的人际关系。虽然人可以学习去接受生命的不确定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力量,但大多数的人会为了保有安全感而试图控制外在的世界。
依赖场域一自主自决
为了安全感而试图去控制自己和他人(通常以迎合的方式),这样的人可谓依赖场域型的人,因为他们依赖外在的信息(场域)来决定感觉是否良好。我们从小就学会这么做。婴儿的许多行为都源于对被遗弃的恐惧,因为那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为了防患于未然,婴儿学会迎合与控制。对婴儿来说,那是必要的;然而即便长大成人,一般人依然没有去正视这种根本的存在恐惧,持续停留在依赖场域的状态(需要去迎合、控制他人)。因此生命依旧是凶险的;在亟欲(jiyu非常、迫切希望)控制自己和他人的同时,他们否认了内心的恐惧。如此的操作方式会使得一个人因为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持续处于焦虑状态。依赖场域的成人担心失去对别人的掌控,一如婴儿担心遭到父母遗弃。
当人们愿意去面对和拥抱恐惧、痛苦及不安时,就比较不会冲动地随场域里其他人的行动或想法而起舞。因此,相对于"在观众面前表演",他们能觉察场域的存在(见下文"依赖场域一觉察场域"部分),会将他人的立场纳入考量,也会为自己做决定,因此他们是自我参照的;这就是自主。自主自决的人是坚韧、敏感的,且能疼惜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不过,自主并不是独立(见下文"独立一自主"部分),因为独立的人会忽视场域或刻意与之相悖。
独立一自主
一个独立的人仍然是被他过度反应的人、事、物捆绑的。他的行动依然取决于他对场域的解读,只不过这里所采取的是刻意的对立立场。所以,独立并非真正的自由。许多高成就者变得很独立,看起来也许很自由、很强大,但因为执着于他人的认可与注意力,所以依然是被束缚和限制的。他们很独立,但是并不自主,也不自由。
自主的人听从的是自己的内心。这些人是自由的,虽然他们能够体察别人的感受和忧虑,但不会因那些人而左右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依赖场域—觉察场域
依赖场域时,一个人的行动是被周围场域的回应和反应支配的;因此,他是被外在因素束缚的,无法发展出自我参照的能力。自主的人会对场域保持觉察,并将场域的回应纳入考虑,但不会被它们左右;自主是力量的表现。
个性化一个体化
一个人能承认并拥抱自己的不安,即代表他能够个体化。依恃权力的人则会个性化;他们也许看起来自由,但却依然被外在世界捆绑因为他们依赖那个世界,又必须在那个世界脱颖而出。在个性化(变成一个"独立体")的过程中,一个人并不是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地成长。他是因为对他人的过度反应而变成一个独立体的,因此他仍是被他人捆绑的。所以,个性化并不是自主自决的自我实现之道。
相对地,当一个人个体化时,他会自主地选择、如实地做自己,而且这么做并不是对他人的过度反应。他能超脱成就的羁绊,成为真正懂得精炼人生的人。这样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会有越来越深的觉察。
个体化意味着实现一个人真实的潜质,他所参照的是自己的内在世界;而个性化所参照的是外在世界,和一个人的真实我没什么关系。个性化的人不是依赖他人(需要倚靠他人),就是独立于他人(无法或不肯倚靠他人);而个体化的人是既自主又与他人联结的,他们可以相互依赖,自在地选择倚靠与否。
照顾他人一关怀他人
照顾他人是一种角色扮演,是权力导向的,可能意在控制他人,利用的也许是对方的感激之情。这么做可能会削弱对方自主决断的能力,使得他们无法离开照顾者("你照顾不了自己,需要我来照顾你")。一个人也可能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感或控制自己的情感,而去照顾另一个人。相对地,关怀别人是一种体恤和关切,它可能不会导向任何行动;一个人关怀另一个人时,即便投入了很深的情感,也会让对方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找到自己的出路。一如所有其他的对比特性,照顾与关怀并没有好坏之分。在某些情况下,照顾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照顾一个心脏病发的人,本就是护理人员的职责。
同情/怜悯一同理心
怜悯或同情别人,是一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姿态;它是权力导向的。同理心则是对另一个人产生亲近和认同感,经常意味着在另一个人的身上看见自己;双方是平等的,而且都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怨天尤人一自我负责
人若能对自己及其行为负责,就会有力量。为自己负责就是接受自己是事件的参与人,并承认自己有回应的能力。然而,人们通常会陷入归咎和受害者立场的动力模式,试图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怪罪者想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受害者亦然。因此,内疚可被视为一种物化、去人格化的自责形式。
有关负责这个部分,会在下一章进一步阐述,届时我们会细说它与指责或自责的不同(请见40页的"指责→负责")。
自私自利一自我中心
虽然人们在使用"自我中心"一词时经常带有贬义,但我们取的是它字面上的意义,以强调一个重要的特性。自我中心意指一个人知道他依循的核心是自己的内在世界,在对他人保持觉察并回应他人的同时,他会根据那个核心去行动。因此它是自主的一个面向(见上文"依赖场域﹣自主自决")。相反地,自私自利比较属于权力主义,采取这种立场的人会把自己的安全和成就摆在第一位,不惜牺牲或完全漠视他人。
自我憎恨一自我疼惜
来到本章的结尾,也许你对我们在第1章提出的思想架构和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我们认为自我憎恨是权力导向,自我疼惜是力量导向。一个人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追逐成就、抛弃真实我,又在否认自己、控制自己以达到理想我形象的压力下,产生自我憎恨心;相对地,自我疼惜的人因为能接受自己的所有面向,包括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对于这一点,我们会在第4章谈自我价值感时进一步说明。
下一章,我们要看的是权力与力量的其他对比特性,一些我们觉得能对思想和行动产生激励作用的特性。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里不断检视这些不同的现象,并探索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选择性地将我们不同的面向转换到前景或背景。在汲取和发展力量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许多礼物,其中之一就是与彼此以及与其他人越来越深厚的亲密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