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春秋读书人物
张爱玲,用悲凉的底色走过喧嚣与孤寂的一生

张爱玲,用悲凉的底色走过喧嚣与孤寂的一生

作者: 博雅大师兄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5:38 被阅读304次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书,她的一生灿烂夺目,同时也孤寂无比,充满着悲剧感;她的作品对人性和生活有着准确和稳定的把握,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我行我素;她40年代是上海大红大紫的人物,风光无限,人生的最后几十年却独居美国,孤独终老。

    1、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年少时就显露出写作才能

    出生于1921年的张爱玲,那时的中国,正好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五四运动过后,很多地方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当时的张公馆以及没落,生活依旧维持着往日的格局。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有着旧式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也有一些恶习,比如吸鸦片、逛窑子、养姨太,挥霍祖产,于是原本富有的生活开始没落……年少时的张爱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张爱玲从小喜欢看书读报,中学在圣玛丽学校念书时,学习成绩优秀,作文更是让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大为惊叹。1939年,一本综合性的杂志《西风》登出征稿启事,张爱玲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第一篇公开的文章《天才梦》,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2、战火纷争的乱世中,上海滩出了个张爱玲

    张爱玲顺利通过伦敦大学的招生考试,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于是改上香港大学。不曾想1942年12月,日本人进攻香港,不到两年的港大求学生涯也就此终止。

    张爱玲看到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就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会没完没了地抱怨,到底还是睡着了。”

    回到上海的张爱玲渴望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希望靠自己的笔杆子来养活自己。她天赋异禀,出手不凡:1943年1月,用英文创作《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被刊登在著名杂志《20世纪》上,被主编赞誉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随后发表中文小说《沉香屑》、《紫罗兰》、《传奇》等作品,扣响了当代文坛的大门,在上海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男女,大家都知道上海滩出了一个张爱玲。

    3、最美的年化赋予终将枯萎的婚姻和爱情

    1943年,胡兰成独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大伟赞赏,准备去拜访作者,当时的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宣传部政务次长,以及《中华日报》的总主笔。

    当时成名后的张爱玲恃才傲物,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额邀请,胡兰成第一次不请自来就吃了闭门羹。出于礼貌,后来张爱玲盛装打扮去了胡兰成的寓所。胡兰成本以为张爱玲文章老到,应该从容优雅,深谙人情世故,想不到当时的张爱玲确实怯生生,一副害怕见人的样子,与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大。这种反差让胡兰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第二天又登门造访,张爱玲家中摆放陈涉审美独居,很有贵族之气,这更加激起了胡兰成极大的兴趣,于是给她写信说她“谦逊”,这与世人眼中的“冷漠孤傲”不一样。张爱玲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书信来往再加上胡兰成日复一日的登门看望,这让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张爱玲对胡兰成产生了爱慕之心,不知不觉中两人进入了热恋中……胡兰成是有妻室的,而且风流倜傥,有很对女友,后来胡兰成的妻子提出离婚,两人在相爱大半年之后草草结婚了,那是1944年,时局动荡,日本人将大势已去,没有举行仪式,两人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前定终生,结为夫妇,原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手《大楚报》,却没有带上张爱玲,他住在汉阳医院认识了一位周姓见习女护士,两人便陷入情网,到了年底,他完全不顾及张爱玲的感受,私自要求周小姐嫁给他。1945年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把和周小姐的事情告诉张爱玲,张爱玲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里虽然有着万千想法,但也没说什么,保持着意味深长的沉默。8月15日,投奔投降,胡兰成东躲西藏,四处逃窜,不知所踪……

    1946年2月,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千里寻夫,见到胡兰成时他身边又多了一个女人,范秀美。在温州呆了20多天后,张爱玲孤单地在雨中登船,内心满怀酸楚地离开,对着滔滔流水,泣如雨下……

    此后的八九个月里,两人偶有通信,张爱玲想到他生活会拮据,还给她寄了钱去,直到抓汉奸之风过去后,张爱玲写信给胡兰成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或是写信来,我也不看。”随信附寄30万元,两人从此恩断义绝,一刀两断。

    4、岁月如何静好,现实如何安稳,又该走向何处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关系被蒙上“文化汉奸”的阴影,从1945年8月起往后两年左右的时间,她没有发表过一行字,似乎从文坛上消失了,面对别人的指责,她不去辩解,只是保持着一种矜持的态度,把他们晾在一边,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复出后写了《十八春》和《多少恨》,内容大多是对平淡生活的理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正在迅速建立。

    1950年夏天,张爱玲应邀出席一次文艺代表大会,她身穿旗袍白衫坐在后排,穿着已经是很平淡的了,但是与会上700多号人清一色的中山装和列宁装相比,却显得格格不入,她不适应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于是逃到香港,三年之后又离开香港,前往人生地不熟的美国。

    5、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到美国后遇到了作家费迪南·赖雅,那时的赖雅已经65岁,张爱玲才35岁,相识便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试想在异国他乡能有一个人可以和自己聊得那么投机,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安慰与依赖。

    张爱玲在无意间怀上了赖雅的孩子,两人在相识半年后结婚了,并且决定放弃孩子。婚后短暂的婚姻生活给了张爱玲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全感,但这毕竟是短暂的,赖雅的病情加重,两人的经济状况也不好,在写作事业上张爱玲还没有在美国文坛上站稳脚跟,收入十分有限,生活拮据。

    到1967年,赖雅去世,这一年张爱玲47岁。

    她的作品在美国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港台却掀起了张爱玲热,她的作品求之不得,很多旧作重新出版。年复一年,她的声望和文坛影响力渐渐扩大。20世纪80年代大陆也掀起了张爱玲热,她依旧过着极度孤寂的生活,1992年《张爱玲全集》问世,1995年,悄然离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熊猫中二症:拱手相忘于江湖!不似鲁迅以救国为目的的文笔却成了许多人内心的一处归处,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本文标题:张爱玲,用悲凉的底色走过喧嚣与孤寂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by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