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只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就能具有成为恶魔的力量:遵守纪律、服从领导、团结一致。
德国一部讲述高中生活的电影《浪潮》,通篇没有妖魔鬼怪神鬼乱力,类型却归作“惊悚”。那么,《浪潮》到底惊悚在哪里?
电影是根据1967年Ron Jones的教学实验为蓝本改编而来。教师赖纳·文格尔所在的一间德国普通高中里,正进行着为期一周的“国家体制”主题活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所以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当学生们纷纷认为“独裁统治/法西斯主义”在当今几乎没有可能复苏的时候,一场极权主义的实验悄然展开。
仅仅5天,自由散漫的学生们身上便发生了自己也意识不到的巨大变化…文格尔老师到底做了什么?
第一天:提出纪律要求,排除异己。
独裁主义实验课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面对一向自由散漫的学生,文格尔强调独裁的主要特征是“纪律性”。首先纠正坐姿,规定同学们发言必须举手、站立;然后通过口头投票推举一位领袖,并予以称号,不服从者可以退出。至此,除了极少数不愿服从的学生(一共三个)离开之外,文格尔成为了学生们的领袖,并尊称其为“文格尔先生”。
第二天:统一步调,初步建立集体意识。
文格尔提出“团结铸造力量”,以放松身体为理由让大家跟他一起踏步。当步调如军人般整齐时,文格尔说:“这就是集体的力量,让所有人感觉融为一体。”此外,整齐的踏步更是对楼下正主修“无政府主义”课程的另一班学生有力的践踏,这无不让同学们陶醉在集体行动的优越感中。最后,文格尔提出让学生们统一着装,通过讨论,白衬衫便成为他们的统一服饰。
第三天,加强手段,深化统一。
这天实验课上出现了一个没有穿白衬衫的女生卡罗。文格尔特意无视她的存在,同学们也开始孤立这个唯一不按要求着装的女生。甚至他的男友也认为她“自私”,因为女生不穿白衬衫的理由仅仅是她觉得自己穿白色不好看。随着统一着装后,文格尔提出需要起一个代表他们组织的名字和设计一个标志,通过投票,组织的名字“浪潮”正式诞生。学生们更提出需要建立一个属于“浪潮”的网页。当晚,部分热心的学生更自发把设计好的“浪潮”标志张贴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一个极端的学生蒂姆甚至不顾危险把“浪潮”标志喷在了市中心一栋高楼的外墙上。
第四天,集体意识自我发酵。
学生们不单满足于服饰和标志的统一,更自发定制了一个“浪潮”特有的手势:用右手在胸前滑波浪,以区分开成员和其他人,代表组织的独一无二。随着“浪潮”为更多人所知,渐渐有人主动要求加入“浪潮”。卡罗的弟弟甚至拦在门前,不让没有做“浪潮”手势的人进入学校。部分成员和学校里其他不良学生发生冲突时,也以“浪潮”的名义捍卫自己。
“浪潮”不知不觉中抚平了成员们此前生活中的种种不安、迷茫、自卑等状态,成员们越发沉醉于这场强调平等、团结、力量的活动中。
其中还有一幕,卡罗(那个没穿白衬衫的女生)意识到“浪潮”的危害性,暗地里打印宣传单张对“浪潮”提出抗议,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成员们视为企图瓦解“浪潮”的敌人。
第五天,集体狂热中迷失。
课程接近尾声,文格尔让学生们写下“浪潮”活动中5天来的感受。他享受着学生的崇拜和实验课的成功,但局势也越发变得不可控。文格尔受到来自校方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他在失控后和家人发生冲突,并逐渐意识到,独裁统治为自己带来快感的同时可能已经对学生们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晚上,文格尔群发了一条短信给学生:事关“浪潮”的将来,周六12点务必在学校礼堂集会。
第六天,不可挽回的结果。
学校礼堂里,文格尔开始宣读昨天学生们写下的体会;紧接着他开始了一场振奋人心的演讲,歌颂着“浪潮”的伟大。学生们陶醉其中,热血沸腾,振臂疾呼,沉浸在一片集体狂热中。期间有一位学生马尔科提出异议,随即被成员们视作“叛徒”,并被揪上讲台,准备接受惩罚。在文格尔的煽动下,成员们马上就要同意对马尔科施以极刑。
面对几乎集体丧失意志的学生,文格尔话锋一转,警醒大家:“我们现在做的不就是法西斯当年做的事吗?”并宣布实验结束,“浪潮”解散!
就在学生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极端分子蒂姆掏出之前在网上购来的手枪,走上讲台,苦苦哀求文格尔不要解散“浪潮”,“浪潮”不容侵犯,“浪潮”是他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不知所措的文格尔和其他同学尝试接近,劝蒂姆放下手枪,结果一名同学被蒂姆击伤。随后,接受不了“浪潮”即将解散的实事的蒂姆在痛哭中吞枪自杀。
在众人的恐惧、不解、惊愕中,文格尔被警察带上警车…
这就是电影的全部。
导演用极端的手法结束了电影,留下我们在和平时代思考独裁统治/法西斯主义复燃的可能性。
如同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取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受安全的归属感。”
电影里的极端分子蒂姆性格内向,懦弱胆小,缺少朋友和家人的关怀,现实里只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个体。
但一旦蒂姆身在“浪潮”这种高度统一的群体中时,他的热情便很容易迸发出来;因为在“浪潮”里他不必顾虑自己的出身、背景等等(“浪潮”强调人人平等),而且蒂姆受到成员的保护(蒂姆被混混欺负时成员们过来帮忙);他为“浪潮”的所作所为(在大楼外墙喷上标志等)得到成员的赞赏;“浪潮”给予蒂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让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直到在集体意识中完全失去自我,最终“浪潮”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但这恰恰让原本生活不如意的蒂姆在“浪潮”中得到从未有过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最后蒂姆不能接受“浪潮”的解散而吞枪自杀,因为他已经没有勇气重新面对没有“浪潮”的生活。
“浪潮”所代表的独裁主义,在消除了个体差异并建立表面平等的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和消除了个人意志。如果文格尔不是临终变卦,而是继续煽动学生们朝一个邪恶的目标进发,已经陷入狂热的成员难免也会失去判断能力而选择继续效忠。恶魔纳粹主义,便是如法炮制!
我在想如果当时文格尔让蒂姆把枪口对准“浪潮”的“敌人”,蒂姆大概也会毫不犹疑的扣下扳机吧…想到这里,再想想现实中发生的种种群体事件,我终于知道《浪潮》“惊悚”的原因。
幸而,电影参照的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现实实验中,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但实验结束后的学生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如此容易就被操控,并为曾经狂热的理想宣言而感到羞愧。时隔多年,当时的一个学生着手拍摄关于这件事的纪录片,但大部分当事人都不愿意提起此事。
1922年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曾发出警告:“大众绝对无知者的比例远比我们想象中大,这些人是精神上的儿童或者野蛮人,是煽动者的天然猎物。”
当今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契合运转的大集体,如何在当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守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看完《浪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最后推荐你们也可以去看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