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我突然很想去黄河看看。
我经常在各种文化作品中看到关于黄河的讲述,讲述她的伟大,讲述她的无常,每每看到总是心生感慨。
然而,说来奇怪,我居住的地方距黄河只有三十公里,而我竟从未认真的看过黄河。
其实看到她已经有很多次了,每次到北方去,总会从黄河经过,只不过从来都是匆匆一撇,没能好好驻足观看。
如今,我很想去黄河看看。
这个想法在心里产生的缘由,和我读过的小说《黄河东流去》有关。
它讲述的是1938年花园口黄河大坝溃堤后,一个叫做赤杨岗的村子里村民受灾逃荒的故事。
这本书是我去年在上班路上读完、听完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关于38年花园口决堤的事件,我很早就知道,后来读过一些历史类的书籍和文章,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也还算清楚。
然而,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呈现的内容仍然深深的震撼了我。在这以前,通过对各种方式的了解,我深知当时决堤后灾民的凄惨,也了解洪水过后部分灾民重返家乡重建家园的结局。
然而,当我翻开书,这段经历便明白的变成了我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人,我眼前一件件真实的事。
看到他们流离失所,亲人不能团聚时,我曾心中暗恨为什么他们不能有个电话。
看到老清被饿死时,我一边痛恨地主的恶毒无情,一边忍不住想钻到书里去帮孤苦无依的年幼雁雁料理海老清的后事。
看到小建历经曲折终于找到被卖掉的小响时,我更是攥紧拳头,无比的想要为他们出头。
他们太苦了,苦到我嘴里发干,苦到我眼泪横流。
我不记得有多少次上班路上,在车里一边听一边流泪,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够平静,心情随着每个人的命运浮浮沉沉。
很久以后,当我终于走到了终章,看到长松埋下的镰刀被重新挖出,看到李麦一家终于团聚时,心中总算有了一点点宽慰。
然而逝去的人们终于还是没能回到他们的故土,又不由得让人叹息。
合上书本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今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又富足的年代,居有屋,出有车,不再忧愁饥馑,不再畏惧风寒,这在他们眼里,应是梦一样的生活吧。
然而我却时常烦恼,内心不能片刻安宁,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长久的思考后,我终于明白,我在担忧未知的风险,我在担忧不确定的未来,前路的渺茫似乎让我不知所措,我似在未雨绸缪,又似在杞人忧天。
很久以后,我终于想通,未来不可预料,与其迷茫的追求前程,不如踏实过好现在,人生只有一次,我想我应该知足,不错过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从小到大,我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知足常乐,每每听到都知道这是一个很正确的道理,然而却并不能真正的融于内心,对物质更多的追求总在跃跃欲试。
有时我会在心中疑惑,为什么会这样,我明明知道它是对的,却总是不能做到。
后来的一天,我读到了一篇讲述阳明心学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一切道理,只有经过我们的心,发自我们的心,依凭我们的心,才站得住。”
我似突然有些明悟,我曾有过一种感受,很多道理当我听到看到的时候,是一种浮于眼前的文字,当我真正遇到相似的情境,经历其中时,它似乎才终于融入了我的内心,成为了我人生观的一部分,在那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认同。
我在以前看到过一些心学的理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词更是耳熟能详,然而知道此刻,我才终于有了一丝体会。
我曾肤浅的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道正确的道理,然后做到。如今却是另外一种感受,只有经过内心,发自内心的道理,再来做到,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仅仅依靠一些外在的教条,机械执行的做到,是一种虚假的知行合一。
从今以后,当用心向内求,发掘自己心中潜藏的“良知”,寻得内心的安宁,才是正道。
也许,这就是苦难文学的意义。
如今,我席地坐在黄河边的草地上,望着那滚滚黄水翻滚出的波浪,我想,这里面仍然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