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添了个娃,晃眼就过去了8个月。一直想写下疫情期间和老婆带娃的经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拖到现在。父母假结束回去上班,自知是再拖不得,就此简短地记录我记忆中的这八个月。
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出生
娃在临近半夜时突然发动,我们匆匆赶去了医院。按照北美的医疗流程,并不是所有情况都会立刻被产科接收。医生见老婆并没有很疼,让先回家,忍不住再来。紧张地等待了两个小时,我们又回去了。这一次终于办理了入院,我们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第二天,我们只后悔前一天晚上没多吃。打了无痛针,老婆只能吃流食,一整天就靠喝苹果汁补充能量。一直到下午,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辛努力,小家伙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剪脐带的那一刻,我脑子里是懵的,只觉得惊奇:”生命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个活生生的人啊!”
由于医生做了侧切帮助生产,需要给老婆缝伤口。我暂且抱着这个小家伙,手足无措,生怕摔了。后来把宝宝送到老婆怀里,看她满头汗水的样子,心里欣喜又难受。
还好,母子平安。这一关,算是过了。
出院
或许是因为打无痛针的问题,亦或者是因为长时间对腿部神经的压迫,老婆的脚踝无法自由抬起。宝宝吃奶不顺利,一家三口自然也都睡不好。终于在第二晚,我们无法安抚哭闹不止的宝宝,向值班护士求助。她见尿布里有结晶,就喂了配方奶。原本想要纯母乳喂养的愿望,像泄气的瑜伽球一样瘪了下去。吃上奶,没饿着就好,不是吗?
喂完奶,护士走到门口,转身对我说:“You need to get some sleep, or you will pass out. I know you want to show support but make sure you also take care of yourself. (你需要休息,不然你会晕倒。我知道你想要帮忙,但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我回了个尴尬的微笑,点了点头。疲倦和无奈是那几天我们的主题,心里只想着“坚持下去”和“回家就好”。
出院那天,谢过教给了我们不少哄娃技巧又总是活力满满、热情洋溢的护士Maria,一家三口开车回了家。靠了几天的沙发,能躺在自家的床上,总算是喘了一口气。不过,也就喘了一口。
第二天,我们是在急诊室度过的。
急诊室
回家的第二天,老婆的左脚还是不灵活。联系了家庭医生,让立刻去急诊。试想一下,她刚生了孩子,还要面对原因不明的腿脚问题,查阅网上相关的信息,从自己恢复到终身影响都有可能,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不要随便自己在网上查,去医院看医生)。
那个下午,我在家看着宝宝,喂水奶、换尿布,终于等来了老婆的消息。等了4个小时,医生问了5分钟,说预计能够恢复,要几周到几个月不等。这也算是好消息吧。
于是我带上宝宝,开车去医院接老婆。车刚开出急诊,突然胸口袭来一阵压迫感。我脑中闪过了一阵不安。
“我......胸口好闷。”
“那你要不缓一缓。实在不行,我们去急诊。”
休息并无效果,胡思乱想反倒加重了症状。转了一圈,我们又回了急诊,只不过,换了个人。
“你自己开回家没问题吗?”下车后我问道。
“可以,右脚好好的,不影响。你快去吧。”
看着车开走,我走向了急诊的大门。接待员看我脸色不好,询问了情况,立刻找来了一把轮椅让我坐下,推着我去排队。“I’m glad you came to us today. We will take care of you now. (你能来太对了,接下来我们会照顾你的)。” 听到她的话,我感到了一丝安心。
急诊室的等待又是几个小时,我试着不去关注疫情期间戴着口罩在等待的人群,满脑子都是今天有多么的讽刺和挫败:“本来我是来接她回家的,自己却留在了这里。我本该在家照顾她和宝宝的!”
终于轮到我,医生检查了一通,又是验血又是拍CT,结果指标都正常,让回家歇着。出院的时候,已是凌晨。
回到家,看到主卧的灯还亮着。母子俩都好,一家人回家了就好。
一波三折的几天算是过去了,关关难过关关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