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继美亭碑》之续记一一

《继美亭碑》之续记一一

作者: 夏花_d043 | 来源:发表于2023-04-02 17:17 被阅读0次

民国之前,或者说"之乎者也"时代,那时的文人似乎更像文人。那时,随便写一个便条,一不小心就可能是一份美仑美奂的书法;随意一通即兴的议论,也可能成一篇传世的美文;而就地一席曲水流觞的斗酒,则成诗百篇的集子。

那时,诗词歌赋是文人的基本功,个个了得;那时,正值"科举"年代,学而优则仕;那时,文釆飞扬,就是文人生存的饭碗。

比如,下面我要述说的发生于明万历年间的《继美亭碑》事件。

据史载:明朝时,河东的姚氏祖孙两代,姚如松、姚诚立先后去洋县为官共计18年,其间他们廉政为民,业绩卓著,士民就仿效宋代韩亿、韩缜父子知洋州有惠政为其修建“袭美堂”,而在县治前建“继美亭”,并由与姚诚立同科进士杨明盛撰写碑文,立石以记。《光绪洋县志》

万幸和感意外的是《光绪洋县志》卷五《文艺志》居然完整保存了500年前这篇美文一一

        禹都姚公在世庙时,丞吾洋凡四年,以治行高等迁去,六十年而公之孙令尹君来知是邦,邦之父老,皓首扶杖者数十百人,于郊,叹曰:"此我姚贰令公之子也。"已乃跪而持令君衣,泣曰:"老夫自儿时事贰令公,今六十年,而贰令公之爱之著于诸老人,犹一日也,今得睹令君,犹睹贰令公焉。"于是令君亦泣。而邑之学士、大夫遂上书,比宋韩忠宪父子知洋州故事。议为亭,袭美堂左,专祀公。令君起谢曰:"大夫,其无以予故,私予先人。忠宪世有令德,勋业文章复绝千古,父子继领郡符,阎泽流深。宜尔百姓世祀之。予先人何患之有,敢并声称?"诸大夫遂状其事曰:"《礼》有功烈于民者,则祀之。公之清、之勤、之德、之明姑不论,论其著者,即其梳水利而奠民食,法讼师而去政梗,封龙亭之墓以报有功,崇武安之祀以表节义。折彼邻大吏之虐焰,而罢审编之害,何者非功哉!洋之民,迄于今,既庶而富,教而有礼。井井纶纶,称首善于江汉者,伊谁之遗耶,不祀何以解诸大夫悲思?敢固请,以无失古者有功而祀之义。"令尹君叹曰:"诸大夫既以先君子为无罪于百姓,敢不从大夫之请,以慰诸父老之心。"

于是庶民子来,趋事成功,作继美亭,伐石纪事。以伐岘山碑。因命余采其实以诏来者。余则安能知公,顾独观于公,而有感于古今治道人心难易之几。夫天下之治,系民,民系守令,从来远矣。即《汉传·循良吏》所称述。惟守与令,如卓、鲁诸君子可睹已。蓋守令位专秩崇,一切鼎革,便宜无掣肘。若忠宪父子者,顺风而呼。据其势易易耳。乃丞则上临大府,中制强兄,比邻接壤者,又往往挟气焰、持短长,称难展布。公独不缴、不淄、不激、不随,治冠当时,名流后世。今六十年,而父老尚悲思祀之。则政之感人心深矣。感至于心,斯古今一辙,而公更操其难者,岂韩父子可同日语?

故曰:吾观于公,而知古今治道人心难易之几也。夫公既先其难,以政治系洋父老之思,令尹君又何忧绪馀,不竟其易者。日渐摩洋子弟益趋于善,以成必世之仁,上承先德远绍。贤蹋炳炳。如日昭于秦晋,斯又汉世卓、鲁诸子所缺者。余尚记后崖许公,虚斋马公,为余道公生平,刚方直毅,待除选部。时灵宝许襄毅公为太宰,世与公称姻娅。少阿华撫立,致公竟除邑丞。及以治行晋通渭,襄毅公方秉铨政,大计天下吏,公竞挂冠去。嗟嗟!公之可纪者,宁独政哉!独政哉!

公名如松,字邦寿,号盐溪,安邑岁贡士。令君名诚立,字惟一。与余同举乙未(1595)进士。马公名崇谦,字子益,丁丑(1577)进士。万历戊寅(1578)中令吾邑。公外孙许公,名儒,字文夫,嘉靖乙丑(1565)进士,万历辛已(1581)中守汉中。襄毅公孙,公从表侄,令尹君丈人行,治行各具《本传》中,皆于洋有功德。余俱师事之,故备书。(原文完)


无疑,这位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9名同进士出身的杨明盛,正好有了一次飞扬文釆的机会。引经据典、博闻强记、抑扬顿挫、洋洋洒洒的千余字美文,如个洋县的"汉水"河一般自其笔下汩汩流淌而出。

也是用的"蔡候纸"吗?看之后的他们"被″走得那么"近"的关系。


还在于,与姚诚立他俩是同科进士,应该是有过交集的,或者已经是很熟悉的哥们了。

其中有:"公之清、之勤、之德、之明姑不论,论其著者,即其梳水利而奠民食,法讼师而去政梗,封龙亭之墓以报有功,崇武安之祀以表节义。"尤显精彩,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的一通文字,一下子把姚公为洋州所做的贡献和爱民之心,表述得淋漓尽致,明明白白。所以,洋县百姓要为"二姚"修《继美亭碑》对于这杨明盛来说,真是个可"内外兼修"的不二人选呢。

不废话了,接下来一起赏析由当今运城中学景明老师翻著的译文,并此致谢。

      禹都姚公在世之时,担任我们洋州县丞总共四年,因为行政业绩被评为高等而升迁离开(这个地方)。六十年以后,姚公的孙子姚令君来治理这个地方,县里几百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有名望的长者,到郊外迎接,赞叹道:“这是我们姚二令公的子孙啊!”接着就跪下来,拉着姚令君的衣角哭泣道:“我从儿时事奉姚二令公,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十年;然而姚二令公的仁爱在各位长者中间流传的事情,好像刚刚过去了一天。现在,我们看到了您,好像又看到了姚二令公。”于是,姚令君也流下了眼泪。

县里的学士、官员向朝廷上书,比照宋韩忠宪父子治理洋州的旧事,提议在"袭美堂"左边建造一座亭台,专门纪念姚公。姚令君起身推辞说:“作为官员,如果没有什么建树,就私自给祖先建庙立祠,这是不合理的。韩忠宪公世世代代有美好的品德,他的功业、文章旷古绝今,父子相继担任郡县的官员,福泽广布,对百姓恩深似海。百姓世代纪念他们是应该的。我的祖先有什么功德,敢和他们相提并论、让人称道呢?”官员们又解释说:“《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对百姓有功劳的人,就应该祭祀他。姚公的清正、勤勉、德行、明察姑且不论,就是兴修水利让百姓丰衣足食、为讼师立法以去除行政中的障碍,修建龙亭墓以激励人民建功立业,提高祭祀武安的规格来彰显忠孝节义,打击相互勾结的高官残害百姓的气焰以杜绝执法不公的弊端,哪一条不是功劳呢?洋州百姓到今天繁盛富裕,经过教化而彬彬有礼;整个社会紧紧有条,被称为江汉一带具有表率作用的地区,这是谁的馈赠呢?如果不纪念他们,将怎样排解官员们的追思之情呢?因此,我们冒昧地坚持请求纪念姚公,以求不违背古代‘有功而祀’的准则。”姚令君叹息道:“各位官员既然认为我的祖先对百姓没有过错,我哪里敢不接受你们的请求,来慰藉各位长者的心意呢?”

于是各方人士纷纷到来,促成这件事情的成功,修建了继美亭,并立碑记录姚公的事迹。因为要在岘山立碑,所以让我搜集姚公的事迹来昭示后人。我哪里能了解姚公呢?然而,我审视姚公的事迹,对古往今来的治理措施和人心所向的关键深有感触。天下太平系于百姓安定,百姓安定系于地方官员,这个道理由来已久,即《汉传·循良吏》记载的。只是《汉传·循良吏》记载的郡守和县令,像卓茂、鲁恭等贤能的官吏比较突出罢了。因为郡守、县令职位专一、官阶很高,在一切革故鼎新的举措方面有便宜之权而没有掣肘之忧。像韩忠宪公父子发号施令,就像顺着风向呼喊一样,身居显位就能轻易革新行政方面的流弊。这个县丞的职位,上面有郡守管理,中间有同僚压制,周围接壤的各县官员有常常逞强势、挑毛病,确实难以施展。唯独姚公不受挟制、不受沾染、不愤愤不平、不随俗俯仰,行政成就名冠当时,美名流传后世,至今已历六十年,父老乡亲仍然追思他、纪念他。这样看来,那么姚公的治理业绩深入人心。治理业绩深人人心,人们就会纪念他,在这方面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然而姚公做的事情是更困难的,哪里是韩氏父子能够比得上的呢。

所以说,我审视姚公的事迹,懂得了古往今来的治理措施和人心所向的关键。姚公在别人感觉到困难的事情面前率先作为,让洋州父老的思念之情系于己身,姚令君还担心什么不良影响,不把建立亭台这件容易的事情做完。将来您不断磨砺洋州的子弟,让他们的品德更接近圣人的思想,来成就孔子所说的“必世之仁”,向上继承祖先的功德,自己也贤名昭彰,像太阳一样照耀着秦晋大地,这又是汉代卓茂、鲁恭等贤能官员做不到的。我还记得后崖许公、虚斋马公给我称道姚公生平刚直、端正、正派、勇毅,他在吏部等待改任官职的时候,当时灵宝的许襄毅公担任太宰,和姚公是世代姻亲,因为缺少了对当权者的阿谀和对姚公的关照,导致姚公最终改任为邑丞。等到姚公凭借治理业绩晋级改甘肃通渭任职,许襄毅公才执掌了选任官员的权力,在考核天下官吏的时候,姚公竟然辞去官职,回归乡里。唉,姚公可以记录的事情,难道只有行政吗?只有行政最为突出啊!

姚公,名如松,字邦寿,号盐溪,安邑岁贡士。令君,名诚立,字惟一,乙未年(1595)与我一起考中进士。马公,名崇谦,字子益,丁丑(1577)进士,万历戊寅(1578)年间,担任我们县的县令。姚公的外孙许公,名僩,字文夫,嘉靖乙丑(1565)进士,万历辛已(1581)年间,担任汉中郡守。襄毅公的孙子,是姚公的从表侄,是姚令君的丈人辈。以上各位的治理业绩和品行都在《本传》中各有详细记载,他们都对洋州有功德,我把他们都当做老师来对待,所以详细做了记载。(译文完)


如此说来,这篇歌功颂德之文首先是给姚如松的。巧的是,60年后姚公的孙子姚诚立也来洋州任职,如此,"祖孙"二姚服务洋县的事,恰似宋朝韩氏父子当年治理洋州的情形。于是相互交织着,成这篇文章的特点,也便文中多次出现姚诚立的名字。

最可喜的是,"后来"的姚诚立为洋县所作所为更显"居上"的精神。

还让我更感惊奇的是,其中文末处解析了当时姚家族人的一些身世和社会关系。虽只只简洁又间接的少量信息,却似乎成姚家大门缝里透出的一缕隐约的光亮。

一一家里有人吗?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喊出声来了。但是且慢,我得先备足功课,捋捋这些仅有的信息,也才敢蹑手蹑脚走上前去,轻轻地一一叩门。

碑文之后,又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续碑《繼美亭者崇祀》,中有"姚公二神祖孙"语句。当二姚为神祭祀,颇感意外,想想也似在情理之中。如此,被感激涕零的,也该算上今时他的这个老乡吧。


还幸运的是《繼美亭者崇祀》今被保留下来了,正与纯阳夫子吕洞宾的"醉帖″一起,归置于蔡侯墓祠的侧厅。


那天,"三月,洋县之行",有幸看到被厚厚的玻璃隔开的《繼美亭者崇祀》石碑,真是难得一睹啊!当拿起手机去拍,又总是反光,想关了门窗再试,却一时游客蜂拥,也就作罢了,只草草拍了几张了事。

无不遗憾的是本篇的主角《继美亭碑》却不知所踪。按《繼美亭者崇祀》记录推算,它的消失应该发生在民国或民国之后,损毁于战火,尚或之后的之后之人为?不得而知。

手头又缺乏相应的资料支持,未敢妄作推断。谨慎起见,拟日后再作挖掘,与《繼美亭者崇祀》一起,作另篇纪事吧。

文章其长,可有耐心目睹?

相关文章

  • 第1217期【文本解读】

    《醉翁亭记》的章法之美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

  • 性丑闻成就千古名篇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

  • 一篇《醉翁亭》,爱上欧阳修

    一篇《醉翁亭》,爱上欧阳修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

  • 杭州行(一)

    二0一一年四月,余到浙,浙山水人文之美令予感佩,作诗数首,记之。 (一)到杭州 ...

  • 醉翁亭记-翻译-2018-08-03

    醉翁亭记-原文 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 光影记忆 73 换个角度拍醉翁亭

    号称天下第一名亭的醉翁亭,是安徽著名的古迹之一,宋代著名散文家的《醉翁亭记》更是以生花妙笔描述了醉翁亭之美。 游人...

  • 继 续

    今天这海棠开得妍吧?我太喜欢了。我在走路只用五分钟就到的公园附近住了十几年了,从前年才发现公园里的花开也是很有风情...

  • 每日一诗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 南顾

    “南亭不是亭,南亭不在南,南亭在东河,南亭是座碑。”守碑的人叫顾嫂,没有一位村民知道顾嫂的真名,而小辈们也因老...

  • 我的家乡——滁州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这部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的所记处便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继美亭碑》之续记一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vw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