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1217期【文本解读】

第1217期【文本解读】

作者: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2-08-01 09:17 被阅读0次
        《醉翁亭记》的章法之美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中作者描绘了醉翁亭的山水风光,叙写了太守与滁人的郊游之乐,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与民同乐的情感,又体现了作者贬官谪居依然豁达自得的人生境界。

      全文语言精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特别是文章的章法,美妙绝伦,让我们感受到一代文豪的高超手法。

      先看整篇文章,起承转合,一线贯之。

      文章第一段起笔宏阔,重点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亭名来由,收笔处点出醉翁寄情山水之乐。

      第二段承接上文,写了醉翁亭早晚和四季的美丽景色,用笔洗练,句式优美,丰富了太守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三段由描写景物转到叙述事情,写滁人游之“乐”,太守宴之“丰”,众宾欢之“趣”,太守醉之“态”,突出太守与民游宴之乐。

      第四段照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揭示了太守“乐”的真正内涵。

      全文起承转合,行文严谨,融描写、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浑然天成。

        以“乐”字一线贯之,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众宾之乐、太守之乐,既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又自然而然地衬托了太守之乐,在乐中品山水,在乐中看滁人,在乐中会宾客,在乐中抒情志,含蓄而浓烈,让人拍手叫绝。

      再看各个段落,章法各异,美妙皆俱。

      第一段——

      “环滁皆山也”一句,起笔只五个字,便交代了滁州城的总体地理特点,让读者有一个总的印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把读者的视线牵引到滁州城西南方向的琅琊山。“山行六七里,见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视线进一步拉近,让我们看到了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至此,醉翁亭便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作者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就好像电影拍摄时的一个大远景镜头,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镜头,由远及近,层层铺设,步步推进,直至醉翁亭定格在读者眼前。当醉翁亭凸现在我们眼前时,作者又站在读者的角度,采用设问手法,交代“作亭者”与“名之者”,最后一句议论,表明作者寄情山水,以醉态抒乐情的情感基调。描写、叙述、议论、抒情,文脉通畅,自然工巧。

      第二段,作者紧承“山水之乐”,写了狼牙山的“朝暮”和“四时”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以明暗变化写时间流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以典型季节的典型景物,写四季更迭。最后一句,“乐亦无穷”,既呼应了首段的“山水之乐”,又总结了本段内容,体现太守沉醉滁州山水,快乐流连。这一段作者总的来说是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抒写景物,表达情感。结构上是先分后总,体现出很强的行文章法。

      第三段,作者转向了叙述,依次为我们勾勒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画面。从句式来看,这是一组并列的组合;从叙事来看,这是在时间推进中的四个生活画面;从内容看,这是由外到内的民众游乐图;从情感看,这是作者情不自禁,自得其乐的另一种表达。层次分明,每一句话的最后一句就可以作为层次的概括。叙事贯通,“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既各自为政,又合二为一。形象丰满,太守与滁人共游同乐、太守与宾客把酒言欢、太守醉倒在众人中间自得其乐,太守的形象由此而凸显。重点突出,滁人——宾客——太守,人物范围不断缩小,人物形象不断聚焦,就像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一样,以此自醉的太守也是这样由远及近地一步步被凸显出来,直到最后成为一个特写。文章章法的美妙,到此可见一斑!

      第四段,作者紧接第三段,叙写太守醉归的情景。在叙述中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又是一句议论,又是一次抒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最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把“醉”与“乐”统一起来,让读者体会到,对于太守来说,“醉”就是“乐”,“乐”就是“醉”;“醉”是表现,“乐”才是实质,至此,作者沉醉,读者会意。文章主旨自然流淌,了无痕迹。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行文看,此段先叙后议,结构井然;叙为议出,议为叙旨,叙议结合,浑然天成。

      《醉翁亭记》能成为传唱不息的经典,除了欧阳修豁达自适的胸怀,一心为民的情志,我想,定然还有作者写文章时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相关文章

  • 杏坛研修 || 孙永芳老师:文本解读的层次化有效探究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 文本解读时阅读主体通过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

  • 《崧舟细讲文本——第七讲潜入思维之一主题先行》

    王老师对前面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已做过六讲,我们简单回顾与梳理。文本解读实际上是文本解读主体和文本解读对象的对话和理...

  • day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文本的特征,文本的主题内容、文本的结构、以及文本的语...

  •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明天的free talk 是关于文本解读,我在写的过程当中,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清楚文本解读的重...

  • 第1065期【文本解读】

    《桃花源记》妙要揣摩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妙在开篇朝代的交代,既写了故事发生...

  • 第1068期【文本解读】

    生命的另一种姿态 高平市北城中学 李平娟 “老师,为什么课文中写到’男女衣着,...

  • 第1098期【文本解读】

    好一个排比 文/高平六中 郭霞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带来了一群元气淋漓...

  • 第999期【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文/高平六中 郭霞 叶圣陶先生写道:“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

  • 第1118期【文本解读】

    你好,大鹏! 文/野川中学崔丽华 你好,大鹏!这是我与你的第三次相逢...

  • 第1118期【文本解读】

    你好,大鹏! 文/野川中学崔丽华 你好,大鹏!这是我与你的第三次相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217期【文本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al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