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1
云南昭通的“冰花男孩”王满福这几天很忙,也很幸福。
王福满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家到学校,得步行一个半小时,遇上雨雪天路会更难走。
1月8日是期末考试,他独自去学校,以为是晴天,所以只穿了两件衣服,到校经其他同学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的头发、眉毛沾染了冰霜。
他的心愿是:长大后要当警察,因为可以抓坏人
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北京,“想去看看那里的学生是怎么读书的”。
爱心组织得知后,邀请他到北京来玩,他终于可以去北京了,可以看天安门升旗仪式了。
Part2
2012年11月,贵州冬夜。
湿冷的夜晚还下着小雨,气温显得更低了。
即便穿着羽绒服,在室外待上一个小时,也会被冷风吹透,路上的行人直打哆嗦只想早点回到温暖的家里。
此时在一个角落里,5个男孩在冷雨夜躲进垃圾箱生火取暖,他们相互依偎靠着垃圾箱的铁壳避开寒风的袭扰。
第二天环卫工人发现了他们,然而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他们全部都死了。
这5个孩子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
他们全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全都窒息在温暖的垃圾箱内。
满福是幸运的,得到了这么多好心人的关爱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只是小满福的身后还有千百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也需要温暖来度过寒冬。
Part3
留守儿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
但何为留守儿童,往往因为认定标准不一而出现较大的统计差异。
关于留守儿童定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
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
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
从总体规模来看,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17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6102.55万。
据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Part4
统计标准不一,统计数量不同。
但是不可否认,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进城中留守儿童是一个薄弱环节。
据财新网一篇报道:2006-2015年十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
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等四种类型。
2010年之后,我国社会进入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的高发期,仅2010-2015年间就出现了206起。
这些统计数字的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现象,仅仅是贵州一个地方就在几年內发生数起留守儿童死亡案件。
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这四名儿童是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
Part5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总是以部分人的牺牲换来的。
马克思说: 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城市化本身也是一场“圈地运动” ,资本力量使得大量青壮年进入城市。
但是小孩子没办法一起进城,因为进城必须要读书,读书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些不是每个父母都能给的。
城市化催生的不仅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而且也催生着小城市的年轻人流向一线城市或者国外去工作。
因此有一点需要注意,留守儿童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是城镇留守儿童,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却处于“三不管”的真空地带。
年轻父母在一线城市工作打拼,而把孩子留给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祖父母一辈。
还有些父母因为在国外生活无法照料,就把一两个孩子留在国内亲人身边。
这部分城镇留守儿童常常被忽视,甚至不承认他们的存在。
虽然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但也面临缺少父母监护的情况。
Part6
解决农村和城市留守儿童的对策,无外乎是政府和社会的行动。
但是要承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化带来的利益推动,曾经一场不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造成的。
有人不承认城市化造成了留守儿童。
他们认为如果因为城市化造成留守儿童,那么意味着我们要退回乡野时代。
然而,实际上就是因为缺少科学规划的城市化发展,才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
在上述所提统计中,2010年之后也正是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
不是城市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只顾建楼修路,忘了一个“人”字。
但愿五年后的今天,不再有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避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