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时代病。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女性的焦虑更甚,而做了母亲的女性简直就像是活在焦虑的火山口上——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焦虑熔岩的迸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40038b5b39df4545.jpg)
人在焦虑状态下,会有许多反常表现,比如,过度紧张、睡眠障碍、爱发脾气……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过分挑剔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所以,焦虑的母亲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特别喜欢挑剔孩子。
母亲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变成嫌弃、挑剔,认为只有不断给孩子指出缺点,指导孩子改正缺点,孩子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你跟我有仇吗?你怎么老看我不顺眼呢?”面对挑剔的母亲,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妈妈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特别委屈:“我挑剔你还不是因为爱你?你看张三家、李四家的孩子,爱怎么样我都不会管,他们和我没关系,你是我的孩子,我挑剔你是希望你能做得更好,你怎么就不能好好改改你的毛病呢?”
孩子对妈妈的话不会认同,他们从妈妈的挑剔里只看到了否定和敌意,根本没看到妈妈所说的爱。所以,母亲的挑剔不会带来孩子行为的改变,只会让双方的关系变糟。
挑剔肯定不是爱,也不是出于爱。在人际关系中,挑剔往往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因为它在心理上预设了不平等的关系,即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完美的,你是残缺的;我是高高在上的,你是俯首听命的。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哪怕对方是你的亲生孩子,他们也绝不会乖乖地接受你的挑剔。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力在增强,对于母亲的挑剔,他们还有一定的对抗能力。但如果这种挑剔是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的话,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最可怕的恶果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而言,最亲近、最信赖的人给他的心理创伤往往是最深的。如果妈妈总是挑剔孩子,总用言语行为暗示孩子“你不行”“你不够好”“你真笨”,这种暗示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生根,让孩子深受其害,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妈妈管住自己的挑剔,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6e15d305e70ddec8.jpg)
健康成熟的母亲,是包容和接纳的,而不是挑剔和嫌弃的。要想成为这样的母亲,首先要承认对孩子的挑剔不是所谓的爱,同时要认识到,它是你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焦虑造成的。
每一个焦虑的母亲都不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工作不好找、房子买不起、医疗没保障、食品不卫生……诸多生存问题在前,人人都像拧紧发条的机器,被焦虑驱赶着不停前进;孩子的健康、教育、未来……哪个不让我们忧心?
焦虑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它相当于一种驱动我们改变的力量。但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亲子关系的破坏也非常大。
一个焦虑的母亲是挑剔的,自然是不快乐的。对这样的女性,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到位:“自我嫌弃的高手,挑剔别人的专家。”这样的母亲怎么会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呢?
所以,认清焦虑的真相,学会驾驭自己的焦虑,是当代母亲急需学习的功课。
心理学家对焦虑有许多种解读,下面这两点对我很有启发:
首先,焦虑的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焦虑是指向未来的,对现状的不满其实大多是对将来的担心,而焦虑的人最担心的就是未来的不可控。
其次,失控感来源于我们总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却不愿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承担起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要想缓解焦虑,必须学会应对失控感,对无法控制的东西学会放手,对能够控制的东西承担责任。心理学家给出的战胜焦虑的对策是——
专注于一件具体的事,做到心无杂念,提高对可控之事的掌控力。
很多母亲会为孩子能否进到一个好的幼儿园或学校而焦虑,也会为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的表现而焦虑,看似对现状的担心或不满,其实都是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大家似乎有一种集体潜意识: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进不了一个好小学,好中学就无望,进好大学更是机会渺茫,那何谈好工作、好收入?没有这些,买房子、结婚、生孩子不就会困难重重吗?以后的人生该如何掌控?
仅仅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月考成绩,当妈的就看到了孩子未来人生之路的坎坷,当然会焦虑。
遗憾的是,母亲即便是焦虑到寝食难安的地步,对解决这些未来的烦恼也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因对孩子的过分挑剔而让他/她的表现更加不佳。
所以,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达到母亲期望的优秀状态,而是,母亲该如何应对自己的过度焦虑。
为什么说“学习专注就可以让人远离焦虑”呢?
焦虑情绪是一种由无法抑制的负面想法所主导的思绪混乱,焦虑的人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却又对这种境况无能为力,他们除了胡思乱想之外,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做不了。而专注于一件具体的事,则可以让他们把焦虑的能量转化到做一件具体的事情上。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伊提出的“福流理论”(flow)——也被译为“心流”——对专注于一件事的心理状态有非常专业的解释。他说,福流是人们在全情投入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忘我体验。在福流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中没有一丝杂念,全部的生命能量都聚集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和眼前的事浑然一体,甚至可以忘了时间。这种状态被看作人类的最优体验,是幸福感的真正来源。
福流的产生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放下对眼前之事以外的任何目标的执念,只专注于眼下这件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沉浸其中,做好它。
很多焦虑的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什么都没干却觉得很累很累,心里总是乱乱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更安心。因为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用对孩子方方面面的挑剔来缓解自己烦躁不安的情绪。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2223bef5613f86d2.jpg)
专注,就是焦虑妈妈们最应该学习的功课,在一件具体的事上收心、静心,在福流的忘我状态下,帮助自己成就更深刻更成熟的生命,那样,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焦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