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常春藤读书会的引领下,和郝老师,任老师等多位伙伴的共读中,我们走进了杜维明老师的《中庸洞见》。
何为中庸
图片发自百度图片共读之前,参阅了很多有关巜中庸》的书籍,书云:“以性情而言则曰中和,以德行而言则为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关于文本
关于文本,我感悟颇深的有两点:
一个概念是“关于”和“来自”,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解释文本中的概念,还是去体悟文本中要义,往往我们都知道如何取舍,然而仍不由得走入误区,关于文本,我们大肆分析理解,却忘了提炼来自文本要告诉我们的信息。
另一个则在郝老师的带领下,去理解了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这里的性是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性的本体就是“中”,是良知,道法自然,按此去教化,修饰品节,则谓教.
关于君子
《中庸》说普通人也能成为君子,那中庸之道为何不可行呢?是因为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择乎中庸不能守也!君子说到底是自我内在的一种积极的转化,是自我实现的追求,通过慎独,正己而不求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还因对内忠,也就是内在修身要谨慎;对外恕,也就是阳明心学中的“事上磨”说到底,君子之道还是要向内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选择中庸之道,就要持守!
信赖社群
读这章,对中庸之道的产生背景有一点理解,于当时而言,离不开统治者的利益,然细细读去,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
何以为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乃孝;孝者,顺者,从者;孝,真正意义上是对先人遗志的继承!然而不限于此,恪守孝道,不偏不倚,既不盲从,也不叛逆,此乃孝也。
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就我浅薄的观点看,仁乃天性,义乃良知,礼则是对两者的约束之法则,是仁义的的体现.
信赖社群,则是充满着信任走到一起的一个共同体,一定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才能走到一起!
关于感悟
通过学习关于教育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也应把握中庸之道,既要遵循孩子们的天性,又要在此基础上,对孩子们提出要求。
对自己也要把握中庸之道,通过学习、读书等多种方式实现自我的积极转变,对事也要不偏不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内忠,对外恕,多在事上磨。 从读书做起,多读书,读好书,不问结果,只问初心!
图片发自头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