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幸读到台湾著名作家席慕蓉的散文《想您,在夏日午后》,这是一篇思念母亲的文章,文章写得很感人,情深义重。恍惚间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些事,想起自己的母亲。
不知从何时起,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闯荡,去生活。长大后,我努力地寻找机会,让自己走出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城市。8岁那一年,我们举家东迁,来到这个遍地是煤的城市,由于用煤比较方便,很多人家就地取材,用煤生火做饭,这也导致这座城市每到冬季的早晨经常是乌烟瘴气的,严重时,人与人相隔数米竟无法看清对方的面容,这也是我很不喜欢这座城市的一个原因。
后来,我总算是离开了这座城市,到离家数千公里的南方某座城市工作。离家很远,没有办法经常回来,最多一年只能回家一次,而每次回来的时间也很短暂,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天。母亲读书不多,即使是写信给她,她也无法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读完,必须依靠父亲才可以明白信中的意思。为了方便与父母沟通交流,我利用探亲假的时间,给家里安装了一部电话,也教母亲用了几次,即使这样,下次她依然不会用这些她眼中的“现代通讯工具”。每次我打电话回来,接电话的也通常是父亲。
每次探亲回来,时间都过得飞快,转眼又到了回归的日子,每次我离开都是一个人,从来不希望父母送我,一来是我不喜欢送别的场面,二来我害怕母亲伤心落泪,更怕自己伤心流泪。探亲很多次,母亲的确按照我的意愿,没有送我。后来有一次,在电话中和父亲聊天,父亲说,每次我走后,母亲都寝食难安好几天,也会一个人偷偷的在角落里落泪。让她摆脱思念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到邻居家串门,直到吃饭的时间才不得不回来。
母亲一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不幸夭折,而我是唯一的男孩,为此,母亲似乎对我多了一份疼爱,这也让几个姐姐很嫉妒,总是背地里说母亲偏心。小时候,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也格外依恋母亲,总是和她形影不离,即使后来上学了,放学回家之后,看到母亲不在家,我问的第一句话通常就是母亲在哪里?这多少让父亲有些嫉妒,有一次,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每次你们回来都问母亲在哪里?怎么没有人问我在哪里呢?”
养育孩子也就要懂得早晚有一天孩子会离你而去,就像鸟儿育雏,幼鸟终有长大的那一天,它会毫不犹豫地离巢而去,飞向远方。每一位父母都必须要承受这样的离别之痛,就像席慕容在她的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他们姐妹先后出国留学,留下母亲一个人在故乡,默默等得着儿女们的书信是她最大的祈盼。在夏日的午后,她的母亲经常穿梭在信箱和房门之间,虽然时常空手而归,但是,这却是她难以割舍的情怀。
每一个人这一生都有自己注定要走的路,谁也不能代替。每一个人都注定孤独地走完自己的一生,纵使多么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或者爱情,都会有分离的那一天,在所难免。所以,我们要学会承受这一切,学会品味思念、享受孤独。
在梦中,我经常梦见母亲在大雪纷飞的北国,和我挥手告别的场景,背后是我深深浅浅的脚印,而眼前是茫茫一望无尽的白雪,尽管未来的道路依然曲折难行,但是我必须一个人勇敢地走下去,走完那属于我的一条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