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的书《把幸福还给孩子》,用了大约两三个小时看完了。因为之前已经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了,包括蒙台梭利的;也学过一些基础的教育学知识,比如皮亚杰的一些理论。书中所讲的理论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奇。
但是看到中国有人在做像《窗边的小豆豆》中所说的芭学园这样的儿童教育,就觉得很感动、很敬佩。也萌生了很想去联系作者,当他们学校老师的念头。后来看到他们主要是在做美术培训,觉得还有些失落,因为我对美术一窍不通,虽然我也喜欢画画。不过真的很替那些在北京的学生们感到幸福。如果我的孩子将来想要学画画,也要送到像李老师芭学园这样的学校中去。
侭管我们对中国的早教/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多的担忧和期待,实际上中国已经有很多像李老师这样的人去实践蒙氏教育(真正的蒙氏教育灵魂而不是方法和技巧)和小豆豆的芭学园了,好希望我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最难得的是成为这样的老师和家长——有最原始的感应和最纯粹的大爱,就像真正的信仰。
我觉得在美术教育这方面他们做的是挺好的,当然有一些理念是可以通用的,并不仅限于美术教学这个领域。有一篇是讲“笨孩子的生产过程”,对我很有启发。说的是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分清左右手而进行的一堂课。作者说其实可能只要用笔在左手或者右手做成标记就可以了,然后那位老师用了很多花里胡哨、拐弯抹角的方法而把孩子变得越来越糊涂,不仅自己感觉沮丧,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也被“引导”成了笨小孩,南辕北辙。
实际上,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刻意的学习分左右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家的孩子在一岁多就有分左右的意识,好像自己很感兴趣,没有特别去教。只是平时在她穿鞋的时候会说“跟左脚握握手,跟右脚握握手”然后用手分别去握握她的左右小脚,穿裤子的时候会说“左腿钻隧道了,现在轮到右腿钻隧道了”等等。日常中不断重复像游戏一样去说,如果错了,也不会去着急批评,改下就好了。她现在两岁多早已经完全能分清左右了,我觉得这个完全不用在课堂中大费周章地去教,上纲上线反而风中凌乱了。
这是我们新课改中可能会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这些80后家长们要注意的问题。本来是意识到传统教育中的一些缺陷,有的时候却因为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和原来的目标。教育的形式要慎重思考:有的时候可能是老师自我感觉讲得很嗨,但是并不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让儿童感觉很迷茫。善意的初衷反而培养了没有自信的笨小孩。
儿童常常带给我们很多惊喜:思维的跳跃,奇幻的想象力,丰富的表达能力和独特的视角……只要虚心观察学习,会觉得受益匪浅,很受用。
以下内容来自书中,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的提醒和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是什么”都非要寻求为什么,有些“是什么”心知肚明就行了,含糊一点,混沌一点,反而能保持那份内在的、真实的、珍贵的内觉。如果事实都要问清楚,寻找理由,表面看,是清楚了,实际上却糊涂了。(分析冰心小橘灯中的动词所体现的小姑娘的性格案例)
当老师说自己不明白的时候,孩子就特别兴奋,这就等于下了战书,孩子很乐意接受这个挑战。
家长沙龙一般是一月一次。刚开始时,主要是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孩子,明白孩子的心灵与身体一样,都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这个法则不受成人左右,不要以为你想让孩子怎样孩子就能怎样。后来就讲教育学,再后来进行艺术欣赏。
有个哲人说了:你要想10天见效,就去种花;你要想10年见效,就去种树;你要想种植一种思想,起码需要100年的时间。现在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灵魂,你们想想是不是需要长一点的时间呢?
在课程结构上共分10几个单元,不按门类分,按能力分,比如欣赏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等。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而另一位教育家也说:坏的教育是将真理直接告诉孩子,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探索真理。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总之,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要想把一种理念在现实中实施,首先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的套路,不断完善和改进。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儿童教育的可行之路。这条路是通往未来的路,是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很多人像信徒一样漫漫求索。唯愿自己有一天也能有幸加入这个行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