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剖析。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最后用简单几句话,总结了自己一生励志的经历。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时,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疑虑,还有摇摆不定的想法,“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会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个时候好话坏话让人去说吧,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心里平静,心态非常好。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但还不能为所欲为,要“不逾矩”,就是要遵循有约束的自由。
所以,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是要靠人生经验去累积的。而人生经验的累积是什么东西?简单地说是四个字——人情世故。
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
但是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溜须拍马的代名词,这完全曲解了其原有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