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总是生机勃发,锐气十足。
在青春中,我们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欢乐的、拥有力量的。
同时,我们也有迷茫、惶恐、不知所措。
在今天的青春世界里,充斥着“丧”这个字眼,似乎这个时代真的不太友好。而实际上,这个时代没有变的很好,也没有变得更坏。
在100年前即将爆发五四运动的时候,也曾经有一批90后,他们的世界,也同样很丧。
1911年的胡适,不满20岁,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过着春困秋愁的日子,“丧”的程度与现在的90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康奈尔的胡适,日记里面日常出现“打牌”二字。摘录一段:
七月五日
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
七月六日
暑期学校第一日,化学。打牌。
七月七日
上课。打牌。
七月八日
无事。打牌。天稍稍凉矣。
七月九日
读《马太福音》。
七月十日
上课。化学实验。左手拇指受玻璃管刺伤,流血甚多。
七月十一日
读Fosdick’s “The Second Mile”。此书甚佳……
七月十二日
上课。读H.Begbie’s “Twice-born Men”……
七月十三日
上课。读《陶渊明诗》一卷。
化学第一小试。读拉丁文。
夜游公园,适天微雨,众皆避入跳舞厅内。已而乐作,有男女约二十双,双双跳舞。此为余见跳舞之第一次,故记之。
七月十五日
读拉丁文。读《谢康乐诗》一卷。作书寄友人。夜赴暑期学生之欢迎会。
七月十六日。
游湖上别墅,归后大风雨。读拉丁文。
七月十七日
上课。化学试卷竟得百分,真出意外。读拉丁文。
……
看着胡适先生的日记,100年后的90后门或许都会会心一笑,这日子竟与我们的经历没有差别。
打着王者荣耀、吃鸡到半夜,又告诫自己不许再熬夜;一边拼命作死,一边又在极力养生,又总是打着鸡血立下一个又一个的flag;时而佛系,时而愤青,一边丧着,又一边嗨着……
日记中的胡适,更加鲜活,更接近一个青年的形象。有对现实的懵懂与迷茫,也有对未来的希冀与憧憬,有日常的散漫拖延,也有一腔热血的激情与冲劲。
但难以想象,100年前,写着打牌日记的胡适,不过27岁,却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了。
1917年夏天,胡适结束了在美国的课程,回到中国。此时他尚未满26岁,便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成为任职北大的教授。之后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而在当时的北大,与胡适同样的90后教授还不少,国学大师梁漱溟,教育家刘半农,国画大师徐悲鸿……在此时,他们都已经在时代的幕布下悄然闪耀着自己的光,只待幕布拉开的那一瞬。
我们再回到500多年前的一个青年节,有位教书先生,亲切地问两个门生:“告诉我,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一个叫唐伯虎的少年抢着说:“我要当大官!”
而另一个叫文征明的少年,一声不哼,那年他11岁,才刚刚学会说话。
他们16岁那年,唐伯虎考上了秀才,成了乡里乡亲们口口传颂的神童,而文征明的漫漫赶考路,才刚刚开始。
文征明从青丝考到了白发,一直考到了53岁,仍是失败。
54岁那年,文征明听到的关于唐伯虎的最后一条消息是一首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
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
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然而唐伯虎并没有活到七十岁,在写完这首词不久,他就含恨去世了。54岁的唐伯虎匆忙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而54岁的文征明,却刚刚做好进京的准备。
文征明并不觉得自己用了那么多的生命复读备考,他只是觉得,有些事,急也急不来。几十年来,文征明一直保持了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每天都处在备考的紧张状态,一刻不肯放松,这些让儒家的教化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血液当中。
几十年过去,虽然科举没考上,文征明的书画却大放异彩,以至于被时人和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南四大才子”。
在54岁时,文征明终于成了京城的一名小官,然而一身正气清廉的他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官僚系统。很快,他便萌生退意,辞职花了三年,终于在57岁那年告老还乡,卖字画为生。
60岁以后,文征明成了吴门画派的顶梁柱。其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均是名载史册的大画家,弟子钱谷、陆师道、陆治、陈道复、居节、朱朗等也均成为流传至今的重量级画界人物。
吴门正风正气,不与酒徒往来,认为其俗而不雅。
一直到九十岁,文征明都笔耕不辍,带着老花镜撰写小楷,还收取极少量的“赙布(财物)”为人撰写墓志铭。
传说,九十岁那年,文征明在写完一位朋友的墓志铭之后,“便置笔端坐而逝”—— 把笔搁在一旁,端坐着,静静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文征明用一生告诉你,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把它活成对的模样。
克己自律,处处利他,得失之间,方能从容不迫。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你觉得,如何度过青春才算不辜负年华?
好多明明很年轻的小伙伴都说自己老了,被时代抛弃了,像胡适这样年轻有为的90后,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很多,然而,毕竟我们多数都不像胡适那样聪明,不如像笨笨的文征明那样,从容地走过生命的每一个时期。
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更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一个拼命向前跑的世界,那个世界很拥挤,总是你争我夺,而另外半个宁静的世界,却很少有人注意,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
我们努力过的时刻,接受跟随它而来的结果。我们也要享受无所事事、玩耍的时刻,也接受随它而来的结果。
无论你走到了哪个年龄,愿你一直是在路上的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