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读了龙应台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书中主要记载的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往来,关于一些问题的探讨。其中不乏一些批判性的观点,也不乏一些充满人性温暖的话语。书中用批判性的视角去解读人生、民主、文化以及社会,让我意识到了我们的所见不一定是真实的,而采取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生活与事物的真相。
本文就书中的一些话进行摘录并进行思考
1、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那么,我是否一点儿也不担心我的儿子将来变成冬天的蟋蟀,一事无成?我当然担心。但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性、药、摇滚乐”是少年轻狂时的自由概念,一种反叛的手势;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
思考一:实践出真知,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电视剧《黄真伊》中,名妓黄真伊可谓是一个天生的舞者,然而即使在宫廷中收获无数美誉,她发现她的舞蹈总是缺乏了一些灵魂。在她投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经历了普通人的劳作和一番颠沛流离后,她终于从这些寻常的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悟,无需乐器伴奏,无需华丽的服饰,也可以舞出打动人心的舞蹈。
思考二:自由是你对生活拥有完全主导的时间有多少。
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所承担的责任、压力也随之变多。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具有可控性——工作的进展、升职加薪、休假的时间等等都受太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成年人的自由,就是能够在某一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可以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2、你将来会遇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
生活总是伴随着些许的不如意,而理想的生活态度则是介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乐观与悲观之间的。理性地认清现实去面对,感性地对待自己。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选择能够到达远方的最佳方式。有时候,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反抗。
3、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
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
道德的行使消极或积极存乎一心呢?我在生活层面进行消极的道德-不浪费、不奢侈,但是有些事情,我选择积极。譬如对于一个说谎的政府的批判,对于一个愚蠢的决策的抗议,对于权力诱惑的不妥协,对于群众压力的不退让......都是道德的积极行使。是不是真有效,当然是另一回事。
4、自己和“多数人”格格不入时,是坚持还是妥协?个人被权力打击时,是反抗还是接受?为何接受又为何反抗?如何接受又如何反抗?
我们的社会太过于注重集体主义,人们在做抉择的时候,总会把目光看向其他人,其他人是怎么做的,我也怎么做。于是乎,诞生了许多千人一面思想简单的人;同时,我们的社会注重集体更甚于注重个体,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提倡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否则就会被认为是道德上的自私。可是,集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如果一个集体都不给予个体自我选择的机会,那么个体又为何为了集体而赴汤蹈火?这无异于是道德绑架。
哲学中有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与”多数人"格格不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并没有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很多种方法变得不那么“格格不入”。
个体被权利打击,在能力所及之处可以去反抗,在力所不能及之处则可以选择接受。权力或许可以打击人,但却很难摧毁一个人思想的自由,只要思想还是自由的,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5、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什么样的伴侣可以称之为一个好的伴侣呢?我相信对于不同的人,答案不尽相同。于我而言,一个好的伴侣应该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伙伴,可以一起看细水长流,也可以一起流浪到天涯。他或许不能理解你的喜怒哀乐,但却可以给予你不离不弃的陪伴;他或许不能够为你拨开前路中的荆棘,但却可以在你跌倒的时候施以援手;他或许不能常伴你左右,但却可以将你放在心上。有人牵挂的地方即使故乡,而他于你便是故乡一般的存在。
6、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关照。积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但是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
现代社会的节奏非常快,人们也随之变得焦躁着急。着急成功,着急出名。这种快节奏造就了城市的繁荣与辉煌,也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缺失。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快节奏,所能做的就是,在忙碌之余,静下心来问自己:你是谁?你来自哪里?去向何方?
7、温和理性是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外在体现,在民主的实践里是最重要的人民“品性”。台湾人比香港人不是那么“温和理性”的,因为他们是经过长期的“抗暴”走出来的。在台湾,愈来愈多“温和理性”的热凝,但是他们的“温和理性”是在从不间断的“抗暴”过程里一点一滴酝酿出来的。台湾人的“温和理性”是受过伤害后的平静。
香港人的“温和理性”来自哪里?不是来自“抗暴”,在历史的命运里,香港人只有“逃走”和“移民”的经验。他们的“温和理性”,是混杂着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教养”训练和面对坎坷的中国所培养出来的一种无可奈何。
8、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感,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欺负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工作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工作之于我们可以是一种谋生手段,解决我们的温饱需求;工作于我们而言也可以是一种事业,能够为我们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
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对我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认识想要认识的人,不断经历不断体验。去获得社会层面的成功,也实现个人层面的成功。
工作能够给予我们社会层面的成功,这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与个人层面的成功矛盾,我会更倾向于个人层面的成功。
9、设想一个跑道上的,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
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做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质呢?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站在时间轴上看待问题。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今天遥遥领先的人明天或许就落后于别人了,一辈子那么长,不要把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成败中,一辈子那么长,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而为自己或别人贴上标签。
10、如果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 ,一个社会是可以集体变”笨“的是不是?
该如何评价我们生活的时代呢?我想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非常贴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这个时代拥有太多美好,也拥有一些不公与丑恶。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或许是独立思考,发出声音吧。去追寻我们生活中的真相,当媒体去曝光社会现象发出引导性言论的时候,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保留一份批判性的思维去探索事件的真相,发出声音。声音小没有关系,可怕的是集体的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