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私语生活家青春
生要何欢,死有何惧

生要何欢,死有何惧

作者: 别问我师傅在哪里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13:14 被阅读44次
    生要何欢,死有何惧

    ——读《我心无惧》,唤醒内心深处的正能量

    “恐惧”这个词,无论是听着、说着、看着还是写着,给人的心理感受都不会是正面的。何况它还有“害怕、焦虑、担心、发愁”等诸多个代名词,让人越想就越觉得阴森可怖惊悚之极手心冒汗后背发凉,真的是令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因此,即使这个词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贯穿我们人生的始终,平日里我们也很少提及它。

    然而,主观忽略不代表客观不存在,正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不,一个世纪前剑桥大学的本森院长便是个“胆儿大”的,他曾专门写下一本书来与我们分析、研究和探讨“恐惧”,并把这个词儿从现象到本质地掰开揉碎一共说了201遍。不过别害怕,作者虽说了这么多的“恐惧”,其目的却是让你在读完之后,从容自若,不再恐惧。

    孩提时代,我们害怕童话故事里所有邪恶的庞然大物;青春年少,我们担心着自己的默默无闻不被别人关注;长大成人,我们懂得了害羞,见到陌生人就紧张、浑身不自在;中年之后,不够成功、没能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成为我们内心的通病;而人到老年,我们又开始恐惧逐渐向我们逼近的死亡。好像人活一世,一直都逃不过一个“怕”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人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心灵考验?本森院长结合权威的理论研究和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心无惧》一书中一一给出了答案。

    恐惧虽然无时无处不在,但它并不阻碍人性的伟大。比如,患有抑郁症的约翰逊博士仍然无比地热爱着生命;比如,生性敏感脆弱的夏洛蒂·勃朗特在至亲接连去世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创作出世界名著《简爱》;比如,志向高远却疾病缠身的约翰·斯特林从不抱怨生活,临终之前还拿笔写下“最美的遗言”。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巨大的恐惧感,但他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却给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所以,恐惧并不足惧。它不过是我们身上残存的孩子气,无论从原始的基因层面讲还是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它都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就像“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一样,恐惧往往也能督促人们进步。例如,书中分析道:“就生理特点而言,人类其实非常软弱无力,肢体完全暴露在各种危险之中。人的婴儿期比动物的漫长许多,而且人类的婴儿毫无自卫能力。人类不善于奔跑,力气也不大。人之所以能成为最高级的生物,就是因为人拥有想象力,从而能够躲避危险,并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使自己更加安全。虽然人类是最年轻的物种,而且肢体的状态也并不适宜在险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但是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本领。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不源自内心的恐惧心理,其结果就是人类不再像动物那样,永远停留在对生活环境的畏惧和不安之中,而是形成了社会性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使个体不再像从前那样对环境充满恐惧。”发展史实表明,恐惧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呢。

    此外,本森院长还在书籍的最后部分提出“简朴——情感——罪过——安静”这八个字,一一罗列了战胜恐惧的方式和方法。他表示,“真正的简朴意味着对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不过分讲究生活中的细节安排”;“因为爱,我们有可能遭遇最黑暗最沉重的恐惧。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爱”;“天地间最主要的斗争是力量与惰性之间的斗争,而恐惧就是这场斗争在我们心灵投下的阴影”;“我们所惧怕的地狱,就是由我们自己的弱点构成”。可见,对物质生活的淡然,对毫无保留爱一个人的坦然,对自身缺点的安然,以及对逆境和死亡的顺其自然,这些构成了我们远离恐惧的重要因素。用比较文艺的语言来说就是,“有人爱,有事干,有希望”,就不会再有恐惧了。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告诉我们该怎样好好活着,以及该如何面对死亡”。不过,只有在细细品读整本作品之后,才能在作者的旁征博引中,感受他的字字珠玑,体会其中的某个词、某句话、某件事,都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要何欢,死有何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dv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