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尽管有了100亿影帝邓超,但是要想超越自己的《白日焰火》,那差的真的不只一丢丢。
体制的确是很大原因,但是妥协的话就不是它的错了。
国产犯罪类型片,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就很难通关,但是不能为了体制而放弃自己所应该有的,应该追求的。
较早的《盲井》《盲山》等类型犯罪片,基本都未能在国内上映,这的确是体制的原因,但是影片却并未向体制所低头。
《七宗罪》的连环杀人案,在于丑陋的人性,而《城市之光》所谓的连环杀人在于社会的丑陋。我们要学习美影,不错,但能否学到真正的影视内涵与价值呢?相比之下,韩国在学习上的确下足了功夫,再加上宽松的环境,诞生了一大批不错的犯罪类型片。
而我们呢,故事总是这样,一个警察,一个坏蛋,警察斗智斗勇,擒拿住了坏蛋,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从未变过,的确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社会所宣扬的价值观没错,但是,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意义何在。
一、悬疑为什么总是秒速?
半个小时之后,嫌疑犯就献身了,之前一系列的杀人案,就已敲定了凶手,后边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如何去找出证据,而不再悬疑。而方木的推理并未很好的引人入胜。
校园体罚老师被害,逆子弃母儿子被害,酒驾害人者被害,老人碰瓷律师被害,单从一个个案件来看,有悬疑,有看点,尤其是水囊裸体案这一桥段,的确很精彩,但当一个个案件被被断断续续牵引出来之后,嫌疑犯立刻献身,悬疑色彩顿失,不知者,还以为在映射现实,而忽视了犯罪者。
江亚的杀人动机是为了城市的正义,在古代,算是替天行道的一位侠客,殊不知,其真正的杀人动机在于自己的嫉妒,愤怒与心里变态扭曲,然而影片想去深化这一动机,却用力不足,故而悬疑总是停留在表面,正义之光终会到来。
且看《杀人回忆》到底谁才是凶手呢?或许这永久就是个迷。《看不见的客人》不到最后,你根本就不知道谁在撒谎。《嫌疑犯之X的献身》一段段假设被识破,才得出真正的真相。
二、案发现场为什么总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体罚学生的老师被害很久之后,才从板书中找到了些许线索,一个个圈被画出之后,才发现电脑技术不错,既然方木将要画圈,为何还要画蛇添足。
老人碰瓷很中国,律师被害,很科技。爆炸能不能再假点,非要强加大片即视感吗?
一道道光从城市泛起,难道是因为这样才起名叫城市之光吗?
不知为何,犯罪总被搞的这么偏离事实轨道,好好的一个个案件故事,非要画蛇添足,向大片看齐,而忽略本色。
且看《第二十二年的告白,我是杀人犯》,杀人就是杀人。
三、男主总要与人爱恋吗?
强扭的瓜的确不甜,方木与米楠的爱恋来的莫名其妙,断断续续的感情,最后再煽情一下,what are you ,弄啥嘞?
相比之下,廖亚凡对方木的感情到有点意思,小姑娘也可圈可点,网上这样说道,00后的文琪都演成这样了,80后的诗诗不该羞愧吗?
四、尺度真的够大?
血刃,裸体,尸骨架,一段段血腥的杀人场面,有尺度,主演也够卖力,不过由于体制原因,都被挡去了,再加上刻意为之的转场剪辑,顿时失去了观影兴趣。把真正的残酷犯罪事实及人性刻画轻描淡写略去。
《看见恶魔》,《老男孩》等这样的尺度,想必国内肯定是见不到了,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或者看看过去,看看国外。
五、电影一定要刻意为之吗?
最后的反转,方木的镜头阐释,影尾的现实彩蛋,是为了表明立场吗?
这样的主旨深化,太过去表面了,一方面的确是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难道不是妥协献媚的缘故吗?情节铺垫不足,人物塑造无力,刻意为之的升华,宣誓,顿时无力之感油升!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被这样教育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难道还用一部电影继续教育我们吗?难道我们还会这样通过看电影相信吗?失去了电影应该有的故事、立意,变为了一部价值观教育片,把观众都当三岁小孩了。
《追击者》就是杀人,我不教育大众。
以上完全主观感受,但是并不是说这部影片就一无是处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部影片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
如前文所说从社会案例出发,能设立出奇的杀人桥段,最后的反转,以及最后两大主演卖力的打斗,还是有它一些观看的价值的。但是与那些类型前辈们相比,的确路还有很长要走。个人给它打个及格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