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统天下的秦王政,面对自己创造的功盖天地的政绩,觉得必须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头衔。
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都以“君”或“王”来称呼各诸侯,战国的秦国和齐国曾经一度称帝,但并没有形成传统。
此时,自傲的秦王政并不愿意让自己和六国君王平起平坐,正如他所言:“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当大臣们接到寻找称号的命令后,丞相王綰[wǎn]、李斯等大臣就秦王政的功绩“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援引古代三皇的尊称,所谓“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贵”,人皇即泰皇,他们建议秦王政使用“泰皇”这个称号。
但,秦王政不满意,他认为“泰皇”有人用过,再用这个称呼就没有意义了。于是,他取“泰皇”中的“皇”字,然后在它后面加个“帝”字,这样“皇帝”一次便出现了。
秦王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毫不谦虚的自称“始皇帝”,后世称其为秦始皇。
“皇帝”一词的出现,绝不是简单地改变对统治者的称呼,而是“君权神授”的一种巩固。“皇”和“帝”在古代都是人们对自己无比敬重的天神人物的尊称。“皇帝”这词的提出,表明了统治者那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所给予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周王朝以来得到第一次巩固。
为了进一步体现皇帝的独特性,秦王政取消了谥[shì]号,他不愿意自己死后被后人指指点点,认为这样不合礼数。
秦始皇还霸占了“朕”(意思是“我”)字,以前这个字老百姓也可以使用,之后这个字成了古代皇帝的自称。
至于“制”和“诏”专指皇帝的命令,“玺”专指皇帝的大印等,这些都是用一种独占的个性化定制区分皇帝和普通百姓,一起为秦始皇的“君权神授”提供支持。
网友评论